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风采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张楠:国际合作无小事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29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雨夜,517会议室,墙上的石英钟已经指向了22点。在“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no matter where you are(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无论你在哪里)”的问候中,世界气象组织执行理事会(WMO EC)会议又开始了新的议题。近年来,远程视频的会议模式成为新常态,上述对话大概是国际会议中最常见的开场白了。视频连接了来自全球各国和地区的代表和专家,可谓“天涯若比邻”。

从去年开始,为大会准备预案、作为专家参与研讨、组织落实各项政策……这些以前无法想象的工作,正在成为我的日常。

“今天的会议你得发言一次!”在世界气象组织(WMO)专家组,压力是很大的,需要把握好会议节奏,有时还没有反应过来,一场会议已经结束了。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以下简称观测司)的“前辈”王建凯总是鼓励我多看多学,尽快进入角色。有一次,我鼓起勇气开麦发言,一顿操作猛如虎后,发现自己掉线了,重新登录后听到大家在提我的名字,似乎在讨论刚才我抛出的问题,于是赶紧举手再次准备发言,结果又掉线了。情急之下,我会后就升级了家里的带宽(因为经常要晚上在家开会),从而不再受掉线之苦了。

“你来准备这次的会议预案!” 在国际合作工作中,做好会议预案是成功的第一步,尤其是大型会议。会议草案是一个很“奇怪”的英文文体,乍一看,感觉每个单词都认识,但又似乎不知所云。我总是会把有疑问的地方标记出来,再去请教观测司的“前辈”杨晓武。去年最新通过的WMO关于全球基本观测系统(GBON)的2号决议中,对于会员义务“shall”和“should”有区别,文中对于会员强制履行的义务使用了“shall”,即“必须”做的事情,而非强制履行的义务则使用了“should”,指“需要”做的事情。但不要以为这就结束了,有时候,在一段看似平常的话里还隐藏了WMO对于会员的强制要求,却没有使用“shall”。如果不是对于议题有丰富的审阅经验,真是很难意识到其中的差别,而无法提供正确的决策支撑。

“这个汇报就交给你来完成!”推进全球气候观测系统地面基准站网(GSRN)牵头中心的工作是我们2021—2022年的重点工作内容,从组织申报到与WMO工作组的对接,从确认申报成功到组织专家组参与工作,我全程参加。领导将工作汇报的重任交给我,唯有加班加点,打磨汇报材料,理顺逻辑结构,练习再练习,观测司“前辈”裴翀专门陪我演练,帮助我提升和改进。

“国际合作无小事。”从事国际合作工作一定要有底线意识,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拥有越来越重的分量,很多时候中国代表或者专家的发言就显得更重要,更加需要谨慎。

同时,国际合作的本质是合作,而合作的必要动作就是双方或者多方达成共识,交流的价值就出现了。积极参与会议事务,承担组内工作是建立良好互信的重要前提。前辈裴翀经常说,在过去的WMO会议上,有时只有她一位中国专家,如果不发言,那我们的想法永远无法体现在会议文档中,于是她每次开会前总是精心准备,对每一份会议文件都是研究再研究,就是为了在会场跟上节奏,把我们的思想、理念在合适的时机抛出去。中国走向世界的舞台需要年轻人积极表达,把中国的声音响亮地发出来。

接下来,我们的团队将继续认真履职,秉持全球化理念,瞄准国际气象观测发展前沿,用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开放的格局,谋求合作共赢的气象观测国际发展前景,力争引领世界观测方向,更加有效地参与全球气象治理。作为个人,我们要“在经风雨、见世面中长才干、壮筋骨”,不断地积蓄经验和能量,时刻准备着,在合适的时候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张楠 责任编辑:徐嫩羽)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