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典型案例

深化“开放 流动 联合 竞争”运行机制
推进东北冷涡研究重点开放实验室建设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17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东北冷涡,不仅是东北区域最具特色的天气系统,也是东北亚大气环流的重要天气系统。近年来,辽宁省气象局按照中国气象局党组决策部署,深化气象科技体制改革,牵头推进东北冷涡研究重点开放实验室建设(以下简称“实验室”),着力业务关键技术研发,为气象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完善实验室体制机制

“东北冷涡会给我国东北、华北、华中和华东等粮食主产区带来低温冷害、暴雨洪涝等灾害,直接威胁我国粮食安全;同时,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它带来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使得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也受到巨大威胁。”东北冷涡研究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陈力强说。

为能精准认知并“捕获”东北冷涡、防范和应对其对国家粮食安全、防灾减灾等的不利影响, 2019年12月,东北区域气象中心依托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组建了实验室,设立了由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负责人组成的实验室管理委员会,以及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东北区域气象部门等12名知名专家组成的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这两个委员会分别负责协调决策实验室科研基础条件建设、人员、经费等重大事项,负责审议实验室的科研创新方向、发展规划和研究目标。

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在人才上,面向全国公开招聘科研人员,从中择优选拔67人,其中研究员级别12人;设立东北亚天气气候、东北区域数值预报两个科研团队,包含5个研究小组;通过联合申报项目、联合开展研究、联合培养人才、邀请专家讲学等方式加大开放合作力度。同时,聚焦研究方向,实验室每年根据业务需求和前沿科技动态,制定发布开放研究基金项目指南。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为提升东北冷涡系统影响下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准确率,围绕东北冷涡气候、灾害性天气、强对流和高分辨率区域数值预报等关键技术,实验室通过建立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机制,合作开展科研攻关。

目前,完成了全球变暖背景下东北冷涡分布特征及移动路径分型、基于冷涡结构特征对东北冷涡进行了环流分型;揭示了东北冷涡异常成因机理、东北冷涡与低层温带气旋诱发的暴雪机制、冷涡背景下辽宁龙卷发生的特征和环境参数、雹预报指标、雷暴大风发生的特征及预报指标、局地暴雨发生机制;明确了东北亚冷涡与极涡的关系,发现了不同北上台风变性机制及暴雨成因的差异,开发了分钟级短临预报业务系统。同时,研发了基于复杂云物理过程的冷云雷达反射率直接同化技术、风云四号静止卫星资料同化技术、区域集合-变分同化技术等中高纬度区域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关键技术,实现葵花八号卫星资料的同化应用。

此外,实验室还组建“东北冷涡强降水预报技术业务集成平台”,可对东北冷涡进行业务定义和编号监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东北冷涡的预报预警业务,为强对流服务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强化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为做强做优实验室,在着力研发核心技术的同时,实验室还注重加强东北冷涡科研成果业务转化。

东北三省一区气象科研单位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依托东北冷涡暴雨外场加密观测科学试验数据、过去60年共1895个东北冷涡个例清单、东北冷涡个例多源监测数据集、东北区域6个野外试验站的对外共享大型科学仪器及观测数据等开展联合攻关,提出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气候适应对策与建议。

今年4月5日,实验室联合中央气象台、沈阳中心气象台发布第一期《东北冷涡实时监测预报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截至8月15日,三方已联合发布《公报》25期,显著提高东北冷涡诱发灾害天气的监测和预报预警能力。目前,已有6项东北冷涡科研成果实现业务应用。东北冷涡研究成果还形成了气象行业标准1项,吉林省地方标准1项。

(作者:张广梅 何军 李爽 责任编辑:张林)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