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山市

加快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26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叶红光

  国务院印发的《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为新形势下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广东省中山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纲要》,始终把气象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来抓,加快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固本强基,夯实气象高质量发展基础。中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气象工作,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加大投入保障力度。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先后印发实施《中山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部分)气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实施方案》和《中山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未来发展目标和要求,为气象事业提供更加优质的发展环境。二是强化财政保障。实行双重计划财务体制,把气象发展经费纳入地方预算管理。建设中山市气象灾害预警监测信息发布中心,综合气象探测基地、气象公园、气象天文台等项目已初具规模,预计从2023年起将逐步投入使用。推动建成两部双极化相控阵雷达,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雷达阵型,有效提升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三是强化水平提升。支持与中山大学合作建设中山海洋生态气象超级观测站、中山气象研究与应用创新中心,加强气象科技人才培育和建设,推动气象业务水平持续提升。

  坚持协同联动,扎实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中山地处珠江口西岸,台风、暴雨、雷电等灾害性天气多发,中山坚决贯彻落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要求,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推动灾害防御能力不断增强。一是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把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纳入全市防汛救灾应急体系统筹推进,不断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体制机制。面对今年5月中旬的强降雨,气象部门加密监测预警,共发布65条预警信息,覆盖受众5000万人次,为灾害防御提供了有力支撑,实现“零伤亡、少损失”。二是加强基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针对中山特殊行政架构,镇街没有单独气象管理机构,中山高标准推进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示范镇试点建设,开创了气象直接服务乡镇发展的新模式;同时打造了市、镇、村(社区)三级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配套建设24个乡镇气象服务站。三是提升公众防灾减灾意识。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公众主动防御意识不断增强,今年全面推进中山气象全域科普专项试点,不断增强社会公众防灾避险意识。

  坚持融合赋能,主动服务中山经济社会发展。气象事业关系各行各业,特别是农业农村、交通运输、生态等领域,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中山市实施“气象+”赋能行动,推动气象服务由“外挂式”向“融合式”转变,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是服务农业农村发展。水产养殖、花木种植是中山农业的两大支柱,受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影响大。在广东省气象局支持下,2021年中山在全省率先推出政策性花木种植、水产养殖天气指数特色农业保险,建立“阈值触发、指数定损”的支农新模式等,有效提高农户、农企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二是服务交通运输发展。建立交通气象保障服务平台,为全市43个重点交通建设项目提前寻找施工“窗口期”,有效规避天气对施工项目的影响。针对深中通道建设,专门建立气象预警信息平台,及时为施工单位发送决策服务、预警、预报短信,全方位保障安全施工。三是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开展国家气候标志创建工作,为中山市获评“中国气候宜居市”提供支撑。建立重污染天气预警应急联动会商机制,实现气象和空气质量实时监测和数据共享、服务时间尺度全覆盖,助力全市大气污染防治,让中山的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下一步,中山市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把气象事业发展统筹到全市发展大局中推进,深化创新融合,以气象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美丽中山新篇章。(作者系广东省中山市委常委、副市长

(责任编辑:刘淑乔)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