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解读

肩负使命,当好科技创新和气象科普的主力军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19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吕伟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彰显了党中央对科普工作的高度重视,提出了落实“同等重要”的工作思路、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有力助力“两翼”同频共振。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起步之年,作为气象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要肩负起使命担当,切实当好气象科普的主力军,扎实推动气象科普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力。

当好气象科普主力军,要胸怀“国之大者”。《意见》提出,要聚焦“四个面向”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雷电为例,在有些人来看,相比于暴雨、台风这类“高热”话题,雷电灾害防御知识似乎显得有些“小众”。但实际上,雷电被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归为“最严重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在气象灾害中,雷击导致的人员伤亡仅次于暴雨洪涝和强降水引发的地质灾害。推动防雷科普“走出去”,对于降低雷击人员伤亡率、减少雷电灾害损失,显得更为重要。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雷电科研团队在攻关科技前沿问题的同时,始终致力于开展多种形式的防雷科普工作,通过国家级和地方媒体及互联网等多种渠道普及雷电防护知识,力求将“防雷”这一话题根植于公众心中。

 当好气象科普主力军,要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意见》要求,要聚焦基础研究和前沿领域,向公众普及科学新发现、技术新成果;加大具备条件的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基地向公众开放力度,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营造良好氛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与广东省气象局共同建设和运行位于广州市从化区的中国气象局雷电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如今,该基地不仅是开展雷电科学试验的重要平台,也是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雷电科学试验的开展和先进技术、方法的示范应用,基地向公众普及雷电科学知识和创新性发现,打造科研和科普一体化平台,有力推动科技资源科普化。

当好气象科普主力军,要发挥科普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作用,聚焦战略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等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开展针对性科普。科技成果公众并不遥远,人民的诉求是我们前进的目标。近年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雷电科研团队不断强化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打通科学研究与公众生活之间的“任督二脉”。如今,我们的雷电临近预警系统能够为公众实时提供0—1小时雷电临近预警产品;研发的低频全闪探测阵列提供的全信息已在科研和气象服务中得到应用,为青藏高原雷暴电荷结构研究、华南暴雨及强对流天气雷暴结构研究以及南海闪电和强对流天气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研发的闪电通道光学成像系统也已在北京、广州、深圳、重庆、福建、西藏等多地得以应用,为用户实时提供闪电数字图像及视频产品;雷击机理和防护试验平台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在防雷技术开发、防雷器件和产品测试以及雷电探测系统性能评估等方面的应用需求,成果直接推动通信、电力、防雷等多个行业的技术方案优化和产品研发,惠及广大公众。

(作者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责任编辑:颜昕)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