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解读

围绕社会需求 健全日常气象科普和应急科普统筹发展机制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21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叶珊杉

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提升公众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有效推进气象科普是响应和应对灾害性天气、极端事件的系统性工作中尤为重要的一环。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权威发布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及时对重大天气过程和高影响天气进行科学解读和科普,是公众对气象科普广泛而又迫切的需求。未来,从日常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和应对重大天气过程与气象灾害两方面入手,健全日常气象科普和应急科普统筹发展机制,势在必行。

常规科普,潜移默化中提升公众科学素质

在日常气象科普中,公众往往对当前某种天气现象颇为关注,从而乐于接受相关科普知识,并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因此,日常科普应抓住“一条主线”,即在发布常规天气预报和气象预警信息时,结合天气特点和公众兴趣点,以通俗易懂的表达解读预报信息,在潜移默化中传播气象知识,促进提高公众理解和应用气象等科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进行“多点发展”,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和活动,丰富科普形态,让公众在深度体验和互动过程中提高科学素养。例如 “我给台风起名字”系列活动,普及了台风名字由来、命名规则等内容,引发社会公众广泛兴趣。此外,中央气象台在世界气象日、全国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普日等,根据每年不同的主题提供科普作品,并利用线上线下参观、新媒体平台视频和直播等多种方式为公众科普气象知识,取得很好的效果。

权威发声,掌握应对突发情况主动权

应急科普时效性要求更强,其内容也更具针对性。每当突发灾害天气来临时,中央气象台等专业部门大多能做到及时发布权威的实况、预报预警等气象信息,气象局新闻发言人、首席预报员等气象专家也勇于走向前台,无数次通过各类媒体作天气解析、科普解读,以此消除谣言和不实消息,安抚公众的紧张情绪,并给出具体指导和建议。我们的不少首席、专家因此成为大众熟知的气象“网红”。

通常情况下,气象部门为应对突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提前做好了准备和预案。及时快速发声,掌握话语主动权,做到科学准确和逻辑清晰,并明确解答公众疑惑,以满足应急需求,及时破解谣言,积极发挥科普作用——不断复盘和完善的气象应急科普工作仍在进行中,需要我们不懈地实践与探索。

统筹引领,促气象科普高质量发展

无论是日常科普和应急科普,应做到气象信息的准确发布,并确保及时性、严肃性、权威性,避免信息混乱。

气象科普内容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需要相关专家做好把关审核工作,在做到通俗易懂的同时,确保内容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日常科普要让公众看得懂、易理解、感兴趣, 应急科普还要把握好时效性。此外,应急科普要有明确重点或指向,不可泛泛而论。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学普及工作,强调“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聚焦当前科普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明确了科普发展的任务与使命导向,也为气象科普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指引。

为强化气象科普工作,提升科普效益,应健全日常气象科普和应急科普统筹发展机制,强化科普的针对性和实际指导价值,促进公众对气象的理解和实际运用气象知识的能力,并通过多种方式推动科普发展,如制作针对不同年龄层的科普读物、日常开展专题化应急教育、组织专业机构和权威专家向公众答疑解惑等。相信未来,气象科普工作的开展将对防灾减灾工作产生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

(作者系国家气象中心气象服务室工程师)

(责任编辑:颜昕)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