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气象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⑧
风云气象卫星守护大国粮仓 守望绿水青山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14日 来源:光明日报

气象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⑧

风云气象卫星守护大国粮仓 守望绿水青山

日前,风云三号E星、风云四号B星及其地面应用系统正式业务运行,开启风云气象卫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新征程。在守护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路上,风云气象卫星从未缺席、大有作为。

今年,中国气象局还印发了《农业与生态气象卫星遥感应用工作方案(2022—2025年)》,要求以风云气象卫星为主要数据源,在农作物长势监测与产量预测、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生态环境气象监测评估等关键核心领域加强技术研发,进一步发挥卫星遥感技术在农业和生态气象业务服务中的支撑作用。

守护好大国粮仓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近年来,中国气象局、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应用风云气象卫星资料数据,持续开展国内外重要产粮区气象灾害监测,助力小麦、玉米、水稻和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长势监测与产量估算。这样精细的服务从初春到冬藏始终不断。

春末夏初,在辽宁的广袤土地上,农民忙碌劳作,农机在黑土地穿梭,农气人员往来指导……彼时,辽宁省生态气象和卫星遥感中心针对农作物的精细化服务已然铺开。

“在今年的农作物生长季,辽宁省生态气象和卫星遥感中心提供了全省多个典型种植区域的玉米、水稻长势遥感动态监测服务,发布了多期产品。”辽宁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副处长白晨辉表示,这些产品帮助有关部门及时掌握粮食作物的长势情况,对地方组织做好粮食生产、粮食产量预测等决策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如今,不论是昌图的玉米,还是盘锦的水稻,典型种植区域的作物种植面积、长势等都在卫星遥感监测的范围内。

王学洲是河南省鹤壁市刘寨村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的一名种粮大户,今年秋种,较旱的天气让他捏了一把汗。麦播期间,河南省气象局利用全省288个土壤水分自动站和卫星遥感,动态监测土壤墒情,并依据天气预报智能网格产品,把天气预报精细至上午时段和下午时段,通过综合分析墒情及未来天气,科学合理的播种建议赢得农民掌声。

“有了气象局提供的土壤墒情遥感监测图,10厘米、20厘米、30厘米土壤墒情一目了然,种麦也更有底气了。”王学洲感慨。

粮食大省有故事,气象部门也在全力打造全国“一盘棋”。目前,国家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与多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部门分工协作,联合开展作物长势和种植分布遥感监测评估,建立起国省联动的农业遥感监测评估业务新机制。

藏粮于技势在必行,国省联动成果遍地开花。

黑龙江省气象部门针对大宗粮食作物,联合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开展作物分布遥感监测试验,构建了基于高分辨率卫星数据的大宗作物卫星遥感精细化监测技术体系,完成以大豆为核心的主要粮食作物地面信息采集工作。

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部门与国家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合作开展巴西、澳大利亚、泰国等世界主产国的甘蔗长势监测评估,为全球产量预报提供技术支撑。

面对今年长江流域旱情,安徽省气象部门将技术创新应用于预报预警,完善主要粮食作物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指标模型,融合卫星遥感地表分类和作物种植面积识别产品,实现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产品自动化加工处理。

汇聚美丽中国的“星”力量

近年来,气象部门积极用好风云气象卫星数据及产品,在生态领域持续发力,在绿水青山间彰显气象担当。

目前,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已建立起全国生态遥感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全国气象部门推广使用,为生态功能动态监测评估提供重要技术支撑。自2019年以来,针对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黄土高原、秦岭、三江源、洞庭湖流域、鄱阳湖流域、淮河流域、粤港澳大湾区、东北地区等地开展生态环境质量评估,从土壤、植被、大气等多个角度评估当地生态环境质量分布与变化趋势,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红树林是最先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生态系统之一。目前,广西红树林面积为9412.11公顷,面积位居全国第二。围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的迫切需求,广西气象部门使用卫星遥感数据开展气候及气象灾害对红树林的影响研究,监测红树林分布时空变迁及长势变化,在红树林生长适宜气象指标、病虫害影响关键气象因子研究等方面持续发力,打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滨海湿地生态气象服务。

在湖北,气象部门利用卫星遥感影像、无人机航拍及实地勘察资料,对保护区水体及草场开展遥感监测。同时,湖北气象部门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和水质实测数据,形成全覆盖、高频次的湖泊湿地水质反演方法;通过构建星空地一体化观测平台,发展水环境多参数协同非监督反演框架,实现不同时空尺度下湿地水质、旱涝灾害影响的高效监测评估。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为打好这场绿色持久战,各省级遥感业务部门积极利用风云气象卫星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态遥感应用——北京的城市生态监测评估,江苏的湖泊生态和蓝藻水华监测评估,黑龙江的森林生态监测评估,内蒙古的草地生态监测评估,青海的高原生态监测评估……各具特色的气象卫星遥感业务服务,在各地取得明显生态与社会效益。

与此同时,卫星生态“朋友圈”亦在不断扩大。我国已为124个国家和地区提供风云卫星资料和产品,包括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监测评估;30个国家注册成为应急保障机制国际用户,面向42个国家开通绿色服务通道。

(作者:袁于飞 责任编辑:张林)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