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中国气象局推动“质量提升年”行动出实招见真章
7月18日,中国气象局召开“质量提升年”行动进展汇报会,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会前,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振林强调,要结合主题教育成果运用,继续推进“质量提升年”行动重点任务落实,努力提升气象科技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水平,在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更大作为。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毕宝贵、张祖强,副局长曹晓钟出席会议。
中国气象局推动大气本底观测业务发展
7月4日,记者从2023年大气本底观测工作汇报会上获悉,去年以来,我国已完成对胶东半岛、黄淮、四川盆地等区域9个新建的大气本底站站址选择与可行性论证,今年将正式开展大气本底站站址论证观测试验。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曹晓钟出席会议。
海燕号无人机交付 实现高原垂直探测首飞 国家级机动观测业务正式启动
6月28日,随着两架海燕号气探型高空大型无人机在四川省自贡市完成交付,并成功实现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气象精细化垂直探测首飞,国家级机动观测业务正式启动。
趋利避害 润泽民生!人工影响天气成效显著
6月26日至27日,中国气象局组织召开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现场会,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进行总结交流,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近年来,各地气象部门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在国家粮食安全、自然灾害防治、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支撑保障作用,中国气象报展示各地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好做法好成效,以飨读者。
向着云的方向,出发——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现场会观摩活动侧记
6月26日,甘肃张掖甘州机场。伴随着“双尾蝎A”增雨无人机在一阵轰鸣中飞向天空,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现场会代表团观摩活动拉开序幕。
中国气象局压紧压实各级责任推进主题教育高标准高质量开展
全国气象部门首批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以下简称“主题教育”)的61家单位,涵盖国、省、市三级,具有面广点多、时间紧、任务重等特点。中国气象局党组高度重视,周密部署,在中央第三十五指导组指导下,通过强化领导带头、全面培训指导、全覆盖指导督导等一系列措施,确保责任明确、督导有方、落实有力,推动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中国气象报评论:全面提高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质量和效益
6月26日至2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气象局在甘肃张掖联合召开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现场会,这既是对60多年人工影响天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显著成效的充分展示,也是对未来全面提高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质量和效益发出的动员令。
我国人工影响天气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6月26日至2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气象局在甘肃省张掖市联合组织召开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现场会(以下简称“现场会”)。记者在会上获悉,目前,我国已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体系最全、效果最好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力量,初步实现由分散、粗放、相对独立发展向集约化、研究型、安全性、融入式转型发展,在服务农业生产、支持防灾减灾、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森林草原防灭火等方面成效显著,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瞄准高质量发展难题和人民急难愁盼问题 35篇优秀气象调研报告“出炉”
35篇调研报告被中国气象局评为2022年度全国优秀调研报告,涉及党建业务融合、公共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气象立法、防灾减灾应急联动机制、气象改革和治理等领域。
中国气象局推进农业气象观测业务高质量发展
6月2日,记者从中国气象局召开的《推进农业气象观测业务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23-2035年)》(以下简称《方案》)进展汇报会上获悉,今年以来,气象部门全面梳理农业气象观测业务短板弱项,根据农业产业布局、种植结构和农业气象服务需求,因地制宜加快推进农业气象观测业务高质量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更好气象保障服务。
评论
中国气象报评论:以防范化解气象灾害风险新成效护航高质量发展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5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防范灾害风险 护航高质量发展”,旨在呼吁各地区各部门充分认识防范化解重大灾害风险、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教育和提醒社会各界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增强全民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和素养。
中国气象报评论:持之以恒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
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把《纲要》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再接再厉、与时俱进,在“实”字上下功夫,以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的决心,凝聚部门内外合力,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推进。
中国气象报评论:将防汛重任扛牢在肩落实在行
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年我国气候年景总体偏差,汛期局地发生极端性强降水的可能性较大,防灾减灾形势严峻。眼下,多地提前入汛,复杂严峻的天气形势初见端倪——上周,南方地区出现今年首次区域性暴雨和大范围强对流天气,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北方地区遭遇今年最大规模沙尘侵袭,严重干扰人们的生产生活。此时召开全国汛期气象服务动员电视电话会议,对打好今年防汛减灾主动仗至关重要。
中国气象报评论:澎湃“第一动力”筑牢气象高质量发展之基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对于凸显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定位,以“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服务国家服务人民”为根本方向的气象事业而言,坚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更是吹响担当使命的号角、点燃目标向往的引擎。
推动“质量提升年”行动向纵深开展
2022年,中国气象局系统推进“质量提升年”行动取得实效,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成果。各级气象部门立足实际,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工作,凝聚起协同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合力。
典型案例
转型发展激活人工影响天气新动能
65年前的首次飞机人工增雨作业,迈出了我国现代人工影响天气事业的第一步。65年后的今天,我国已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体系最全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力量,在化云为雨、防雹避灾中守护民生“幸福线”。
“超级大脑”让风云“可测”更稳定
5月11日,中国气象局第一批新国家级高性能计算(HPC)子系统1安装建设完成,其系统双精度浮点峰值计算性能达13PFlops(P:千万亿次;Flops:每秒浮点运算次数)、数据存储能力达76PB;5月30日,HPC子系统2正式启动安装。
强“芯”扩“链” 锻造硬实力
随着中国气象局全球同化预报系统(CMA-GFS)V4.0版正式业务运行,北半球可用预报天数首次突破8天,全球预报空间分辨率从25公里提高到12.5公里;完成1公里1小时中尺度天气数值预报系统(CMA-MESO)运行测试评估,24小时预报中国东部区域用时仅30分钟左右;数值预报统筹研发科技创新平台1.0版(以下简称“数值预报科创平台”)上线运行,为数值模式的统筹研发提供强大支撑……随着一个个阶段性成果的落地,数值预报——气象领域的“芯片”和“国之重器”锻造得更加坚韧有力。
练就熠熠“慧眼” 捕捉风云变幻
今年3月,气象雷达总控业务平台投入试运行。5月,中国气象局雷达气象中心长沙气象雷达标校中心揭牌试运行,为稳定雷达数据铸造“定海神针”。随着《新一代天气雷达质量评估方案》出台,新一代天气雷达业务软件持续优化,第二期全网雷达一致性评估正有序开展。
太空前哨“名片”愈擦愈亮
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国气象局将2023年“质量提升年”行动推向纵深。今年以来,聚焦气象事业发展“四大支柱”之一的气象卫星,气象部门落实主动、互动、联动工作机制,加强卫星数据产品有效供给,提高气象卫星发展质量效益,气象卫星“名片”愈擦愈亮!
“风云地球”平台实现全国推广
风云气象卫星像一双双地球高空中俯瞰大地的眼睛,时刻监视着大气运动趋势,所测数据资料通过处理,传输到气象预报员及其他用户手中,进而在气象预报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密织天气防线 守护京畿要地
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天津经历了两次冷空气过程。1月19日,天津市气象局召开全市天气大会商,向交通、旅游、应急、城建等多部门通报天气预报,提前72小时预判冷空气影响时间及形式,助力各部门、各行业提前做好春节保供工作。
县级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专项培训:有效提升基层监测预警能力
作为气象防灾减灾应急管理服务工作的“前哨兵”,基层预报员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近年来,县级预报员渐趋专业化、年轻化,但理论基础薄弱、预报实战经验缺乏,是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
基于“天擎”国省“一张网” 构建集约化网格预报新流程
地方气象台身处天气预报工作的第一线,会时常根据最新观测资料调整预报结论。然而天气系统复杂多变,由于全国城镇天气预报制作发布业务流程存在差异性,由地方气象台修订的最新预报,通常无法及时在国家级终端上得到体现,因而存在地方预报结论与中央气象台、中国天气网等平台所发布的预报信息不统一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