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在埃及沙姆沙伊赫,《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7次缔约方大会(COP27)召开。在西奈半岛的艳阳下,地球村村民聚在一起,为拯救“发烧的地球”寻找方向。
近年来,高温热浪、强降雨、洪水等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出现,全球变暖日益加剧。各国必须团结一致,了解气候变化的影响,做出减缓和适应的策略,展开共同的行动,才能合力踩下全球变暖的刹车。
研究:了解变暖的地球
大气无国界。全球变暖带来了一系列复杂的影响,大气、陆地、海洋和冰冻圈正在发生剧烈变化。
早在1898年,就有科学家警告说,二氧化碳排放可能导致全球变暖。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对地球大气系统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1988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成立,并于1990年发布了第一次评估报告。
IPCC第一次评估报告系统评估了气候变化学科的进展,为全球开展气候治理奠定基础,第二次评估报告为《京都议定书》的达成铺平了道路,第三次评估报告把适应议题放在和减缓并重的位置,第四次评估报告为全球平均气温升高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奠定了科学基础,第五次评估报告为达成《巴黎协定》奠定了科学基础。
2021年,IPCC前三次评估报告的作者克劳斯·哈塞尔曼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在“地球气候的物理建模、量化变化并可靠预测全球变暖”方面的贡献。哈塞尔曼认为,除了揭示气候变化成因和复杂物理机制,更亟待解决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科学家用数据和分析证实,全球变暖由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导致,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加;要控制温度上升,必须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科学研究为科学应对奠定了基础。
减缓:把全球变暖的速度降下来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大气层变厚,使温室效应增强,导致全球变暖。因此,刹车的第一步是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把全球变暖速度降下来。
1992年,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署,成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进行国际合作的基本框架。基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巴厘路线图》《巴黎协定》等。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说,“我们踏上了通往气候危机的高速公路。”他指出,驶离这条道路的方向就是可再生能源。2019年12月,欧盟推出《欧洲绿色协议》,提出构建清洁、经济、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2020年11月,英国宣布资金规模达120亿英镑的英国绿色工业革命“十项计划”,包括投资规模达10亿英镑的碳捕集与封存技术。
硬币的一面是减少碳排放,另一面是增加二氧化碳吸收。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可降低气候风险。2021年,中国森林覆盖率达24.02%,森林蓄积量达194.93亿立方米。2022年11月,阿联酋气候变化与环境部宣布将在2030年之前种植1亿棵红树林幼苗。2023年1月,巴西总统卢拉签署多项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行政法令,加强对包括红树林保护区在内的亚马孙地区的环境保护。
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碳中和作为重要战略目标。截至2019年,全球共有46个国家和地区实现碳达峰,主要为发达国家。
适应:在变暖的地球更好地生活
世界气象组织称,人类需要直面“更热、更旱、更涝的未来”。同时,气候变化有“惯性”,二氧化碳引起的全球变暖会持续上百年。
古特雷斯公布《全民预警行动计划》,表示在未来五年内,要向地球上的每个人提供预警,以抵御日益极端和危险的天气。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佩蒂瑞•塔拉斯表示,“预警能够拯救生命。日益增多的极端天气事件使得确保地球上人人都能获得预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
气候变化影响城市、人居环境和关键基础设施,涉及能源、水、食物、交通、健康等方方面面。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评估了目前及未来气候变化对全球城市的影响和风险,探讨了城市适应和减缓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城市如何面向“气候韧性(恢复力)的发展”路径。201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将提升城市韧性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必须共同努力保护地球家园。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们每一步可能是一小步,却是关键的一步。
(作者:徐嫩羽 责任编辑:苏杰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