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调整暴雨预警信号——跑出预警“加速度”

发布时间:2023年04月03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自3月30日起,在2022年辽宁、浙江、安徽、湖南、广东、四川和陕西等7省试点工作基础上,中国气象局全面开展暴雨预警信号调整工作。中国气象报特选取试点单位探索形成的一系列好做法好经验集中展示,以期推广交流共促提高。

辽宁:增强暴雨预警信号科学性

辽宁省气象局将暴雨预警信号调整试点工作纳入2022年 “质量提升年” 重点任务中,快速部署、扎实开展。2022年4月15日,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和技术组,随即召开工作启动会和技术研讨会,并印发工作计划和技术方案。通过综合考虑暴雨天气气候特征、城市气象防灾减灾需求等,最终选定沈阳市、丹东市、大连市金普新区、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铁岭市昌图县、朝阳市建平县为试点,推动全省暴雨预警业务一体调整。

在暴雨预警信号调整工作中,辽宁省气象部门构建了高时空分辨率的历史雨量数据集;开展各试点短时强降雨次数、小时雨强历史极值特点分析;基于百分位统计方法,分析各试点小时最大雨强降水特点;回算新增的小时雨强预警标准的出现概率;各试点与当地灾害防御联动单位对接需求、查找问题、修订完善、开展评估等;对接地方气象灾害防御预案,更好地发挥预警信息的先导作用;在预警信号发布内容中增加气象风险提示,完善防御指南;准确描述发布时间、灾害种类、预警信号等级、实况和发展趋势、影响范围,影响区域精细到乡(镇、街道)等。

经过2022年汛期检验,调整后的暴雨预警信号科学性、实用性明显增强。以丹东地区为例,标准调整后,预警信号数量较过去3年平均减少了14%,没有出现“有灾害无预警”情况;转移受威胁区域人员较2009年至2021年平均减少3091人次;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较2021年同期减少86%,有效节省了因大量转移人员产生的相关人力、物力和财力。

下一步,辽宁省气象局将面向地方党委政府及涉灾行业主管部门调研修订后暴雨预警信号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应用效益情况;充分运用试点市县经验,全面开展省内各市县暴雨预警信号调整工作,结合降水和灾害特点以及大城市气象保障服务特点,划分4个区域调整暴雨预警信号;评估新标准暴雨预警信号质量,对比分析标准修订前后市县发布的暴雨预警信号数量、准确率、提前量和有效性等。(马东雷 才奎志 孙秀博)

湖南:融入式开展暴雨预警服务

在原递进式预警服务模式的基础上,2022年,湖南省气象局按照“多级协同、试点先行”要求,选择长沙市、郴州市嘉禾县、益阳市安化县、岳阳市湘阴县、洪江市作为试点,并联合20多个涉灾行业主管部门,采取“边试点 、边应用、边完善”工作方法,融入式推进试点工作;通过完善预警业务链条和预警信号标准,创新开展“631”递进式暴雨预警服务,助力重大气象灾害防御保障能力提升。

湖南省气象局将市县暴雨预警细分为预警信号和临灾警报,并增加了1小时雨强和累计雨量标准,包括明确暴雨预警信号和临灾警报的职责,制定暴雨临灾警报的标准等,解决了“转移谁、何时转”的问题以及1小时雨强和累计雨量致灾性难题。通过比对分析2021年与2022年试点市县发布的暴雨预警信号,发现试点市县预警信号准确率能够基本保持不变,预警信号提前量大幅度提升。

调整暴雨预警信号发布标准,包括取消暴雨蓝色预警信号,调整暴雨橙色预警信号标准,增加暴雨预警信号升级标准,增加雷暴大风预警信号。省气象台每6小时滚动发布未来12小时精准到县的暴雨落区预报,并替换蓝色预警信号,有效提升市县气象局发布蓝色预警信号的能力,解决了暴雨橙色预警信号过多、应急联动启动条件偏低以及连续强降雨致灾性等问题。

优化暴雨预警信号发布内容和策略,包括按照首次发布、连续发布、升级发布分别制定暴雨预警信号内容模板,以及将预警信号接收对象按照级别职责和行业进行细化,有利于各级防汛责任人准确理解预警信息内容、全面把握防汛形势。按照2021年暴雨预警信号发布情况分析,策略调整前所有用户共接收3546条暴雨预警信号,调整后一类关键决策用户只需接收267条,调整前后暴雨预警信号接收数量减少92.5%。

下一步,湖南省气象局将进一步完善湖南省气象灾害预警服务一体化平台和预警信号检验评估系统,在全省组织实施并做好评估。(戴帅汝

浙江:探索“早、准、快”科学衔接

自2022年4月中国气象局确定浙江为暴雨预警信号调整工作试点以来,浙江省气象局综合考虑气象灾害影响特点制定方案,并选取了杭州市萧山区、宁波市海曙区、温州市平阳县、绍兴市新昌县、江山市为试点,开展基于新标准的暴雨预警信号属地化发布试点工作。

按照问题导向原则,新修订的暴雨预警信号充分考虑短历时强降雨的重大影响,将1小时雨强标准纳入阈值标准,同时针对长时间稳定维持的系统性降水影响新增了12小时的阈值标准。此外,高级别暴雨预警信号的预警时效从3小时延长至12小时。新标准制定充分应用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并采纳农业农村、水利、应急管理等相关部门意见,突出了需要重点防范的致灾性暴雨过程。

截至去年年底,试点发布暴雨预警信号准确率达86%,无漏报,提前时效达112分钟;雷暴大风预警信号准确率达44%,提前时效达63分钟。在2022年“梅花”台风影响期间,海曙区气象局应用新标准提前557分钟发布暴雨橙色预警信号,有效预警台风持续性暴雨,为相关部门应急联动和基层防灾减灾赢得时间。

为更好地发挥预警信号“发令枪”作用,浙江全面强化预警信号发布技术,全省短临天气预报预警业务系统投入运行,实现预警指导信息秒级推送且精细到乡(镇、街道),各试点市县实现预警信号靶向叫应基层网格员。

不仅如此,浙江省气象部门坚持统筹业务平台建设,通过迭代升级省市县一体化短临业务平台,完善涵盖实况-临近-短时-潜势的无缝隙、数字化短临监测预警产品体系,建立精细到乡(镇、街道)的预警信号制作发布客观化、智能化业务流程,实现预警信号自动生成、便捷交互、信息协同及一键式分发。该平台获得中国气象局首届省市县短临预报预警服务一体化平台观摩交流优秀示范平台三等奖。

下一步,浙江省气象部门将继续推进预警信号调整优化工作,改进预警信号检验评价机制,结合地形和气候特点构建更为科学的预警信号指标;同时进一步提高省市县一体化短临预报预警业务平台智能化水平,持续推动健全以预警信号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张晓晨

广东:优化调整发布标准、用语、内容

广东省信宜市于2022年6月7日到11日经历了一次强降水过程,最大累计雨量达515毫米,最大日雨量达209毫米,出现山体滑坡33处,无人员伤亡。

这是信宜暴雨预警信号调整后的成果,将1小时雨强纳入预警标准,较平时提前近30分钟;暴雨预警用语更规范、更亲民,各级防灾减灾工作者能够第一时间读懂预警信息,迅速而有针对性开展工作。

基于广东“雨窝”点、暴雨灾害易发区和气象灾害高敏感区等特征,广东省气象局遴选深圳市、惠州市龙门县、信宜市和揭阳市惠来县等四个有代表性的市县作为广东暴雨预警信号精准发布试点,从暴雨预警信号发布标准、发布用语、发布内容三个方面开展全省的气象灾害(暴雨)预警信号调整工作。

通过回算过去18年历史数据,结合试点市县气象灾害风险普查的成果,确定了1小时雨强对应黄、橙、红各级别暴雨预警信号发布阈值。试点分析了过去十年应用新阈值发布预警信号频次,同时对比2021年和2022年暴雨预警信号发布情况,发布提前量普遍提前5至15分钟。

经过2019年修订预警信号业务,并配套制定发布细则,广东省气象局规范了预警信号发布内容的基本组成、发布单位。今年,在预警信号精细到乡镇和高影响高风险预警中增加风险提示内容;通过预警信号发布平台中模块化编辑和组合等功能进一步规范用语;分析培训预警信号实例提升预警信号发布用语有效性。

广东省气象局制定面向公众和行业的详细防御指引,并在预警信号发布内容中给出简短影响和灾害风险提醒。广东省气象局和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建筑工地应对雷雨大风、暴雨等气象灾害防御协同工作机制的通知》;深圳市气象局联合市应急管理局、水务局等印发《深圳市气象灾害公众防御指引》等,增补针对各区和主要行业主管部门的高影响风险提示内容;惠州、揭阳根据预警信号发布规定与多部门签订了停工停课机制,明确了行业防御建议。(屈凤秋 张兴铃 赖建明

四川:标准调整强内涵重成效

四川省气象局开展了以问题为导向的气象灾害(暴雨)预警信号调整工作,着力解决预警信号统一化标准与地方防灾减灾需求不适应、用语不规范等问题。

四川省气象局了印发全省气象灾害(暴雨)预警信号调整工作方案,成立预警信号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并面向全省各市(州)和省级部门广泛收集意见和建议。技术小组在充分考虑短历时强降雨可能引发的城市内涝、山洪、地质灾害、中小河流洪水等灾害影响基础上,建立了暴雨预警信号精细分区阈值标准。四川省暴雨预警信号分区由两个调整为三个,并新增凉山彝族自治州、攀枝花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漩映地区暴雨预警信号标准,建立三个分区暴雨预警信号各级别小时降雨量阈值,增强对短时强降水的预警。调整后的暴雨预警信号新标准与地质灾害风险和洪涝灾害风险的标准更加契合。

不仅如此,试点市县运用本地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阶段性成果,并征求地方部门意见,建立了暴雨预警信号属地发布新标准。

2022年8月,暴雨预警信号属地化发布新标准正式启用。新标准融入地方应急预案,有效提高部门联动性。在叙州“8·28”、金堂“8·29”等强降水天气过程预警服务中,新增了小时雨情标准及时升级预警信号级别,取得了良好服务效果。暴雨预警信号精细到乡镇后,试点市县暴雨预警提前量提升5分钟。

为提升精准靶向发布能力,四川省气象局还与四川省广播电视局应急广播中心深度合作,以“四川省基层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平台”为基础,升级完善“重点行业气象服务系统”,并通过与移动公司大数据平台对接,实现基于电子围栏技术的预警靶向发布。

下一步,四川省气象局将持续开展暴雨预警信号新标准的回算和客观评估工作,进一步提升新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同时,通过推动省级短临预报预警技术研究,加快四川省基层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平台建设,强化属地化新标准的暴雨客观预警信号产品研发等,提高对基层短临预报预警的支撑。(周天华 王悦

安徽:数据先行支撑靶向发布

日前,安徽省应急管理厅向省气象局发来感谢信称,省气象局不断强化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预报等工作,为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气象服务保障。安徽省气象局科技与预报处处长黄勇介绍,过去一年,通过开展暴雨预警信号调整试点工作,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大水漫灌”现象明显减少,预警信息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增强。

业务改革,数据先行。安徽省气象局构建了不同时效国家气象站、区域气象站历史雨量数据集;建立滚动1小时、3小时、6小时、12小时站点累计雨量数据集和分等级阈值的数据集,同时基于1978年至2020年全省105个县(市、区)暴雨灾害数据调查表,构建了全省暴雨致灾危险性数据集。

针对山区和非山区不同气候背景分区的暴雨致灾差异,安徽省气象局应用百分位等统计方法分别计算1小时、6小时雨量的分等级阈值,形成新的暴雨预警信号标准。利用暴雨灾害风险普查结果,根据山区和非山区的暴雨致灾危险性差异,形成区分山区和非山区的暴雨预警信号新标准,让防御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合并短时强降水、冰雹、龙卷等强对流天气引发的各类气象灾害为强对流灾害,制定强对流灾害预警、预警信号标准等,实现精细到乡镇的预警信息靶向发布。

自启用新阈值标准以来,试点市县暴雨预警信号平均发布次数较过去3年同比减少79%,强对流天气预警信号平均发布次数同比减少93%。预警信号实现精准靶向发布,每次制作发布时间平均减少9分钟。试点市县采用新的预警信号发布平台后,预警信号无错误比例由99.7%上升至100%,预警信号精细到乡镇的比例由94%上升至99.8%。

展望未来,安徽省气象局将加强反馈效果收集和新旧预警阈值标准的检验分析,进一步修订发布标准;与涉灾行业主管部门深入合作,将暴雨、强对流等预警和预警信号的内容对接至气象灾害防御法规规章和地方政府应急预案中;同时应用“云+端”数字化智能化思路优化预警业务流程,完善省市县短临预报一体化平台,增强预警业务的规范性。(王兵 李元妮

陕西:多级联动添预警服务新动力

陕西省气象局提出“体现南北暴雨特征、突出雨强预警阈值、构建精细预警策略、平滑过渡新旧标准”工作目标,并按照“省级科学制订、市级实际修订、县级试用完善”的工作思路,选定延安市、宝鸡市、汉中市、西安市等四个试点城市,组建省市联合技术小组,研制新的暴雨预警信号阈值标准。

试点市局根据三大地形区和大城市气象灾害风险普查的成果,形成了分地理区域、分降雨类型、分灾害影响的暴雨预警信号新标准体系,制定了配套的精细化发布用语和策略,设置了体现城乡和地理条件差异“一县一策”风险提示用语及防御指南。

目前,陕西已圆满完成暴雨预警信号标准调整及试点发布,突出了陕西暴雨及次生灾害的四方面特点。12小时、6小时、3小时阈值标准体现了北中南三区暴雨过程降水量总体相当的特征;1小时阈值标准反映了北中南三区极端雨强承灾能力的阶梯形特点;连阴雨阈值标准体现了秋淋雨强适中但持续时间久、致灾风险大的实际情况;西安大城市暴雨阈值标准对接了市政部门内涝雨强标准。

不仅如此,试点工作还制定了精细化预警信号发布模板,增加了针对不同地理环境的预警用语和防御指南。同时,新标准增加了1小时阈值标准,填补了短时暴雨预警空白;增加风险提示内容,强化灾害预警的针对性;区分不同乡镇预警级别发布用语,加强了灾害应对的指向性。基层政府部门普遍表示,精准精细的气象预警为县防汛指挥部开展有针对性的应急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特别是在指导相关乡镇开展紧急避险撤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未来,陕西省将继续加强基层业务人员对国家级科技成果应用学习以及省级短临预报技术研发和业务系统升级,进一步调整预警信号发布和传播工作流程,持续健全和发展地方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开展新标准暴雨预警信号的科普宣传、地方标准申报等。(唐宇琨

(责任编辑:张林)

相关新闻: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