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流域

护江河安澜 保国泰民安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03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自中国气象局2021年印发七大江河流域气象保障能力提升工作方案以来,各流域气象中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部门积极行动,国家级业务单位密切配合,经过近两年的强基固本、攻关突破,流域气象业务服务工作进展明显,初步建立起覆盖我国七条水系“大动脉”的服务业务体系,流域气象业务服务特色彰显。

面对每年复杂多变的天气气候,左右岸配合、上下游联动是流域防汛减灾的关键。

其中,在国家级层面,国家气象中心于2022年成立流域水文气象预报中心,聚焦中小流域、风险预报、示范基地等三个重点任务,牵头完成七大流域精细化5级分区,发展4254条中小河流流域面雨量预测业务能力,推进降水关键技术发展,产品逐步向精细化、影响预报和更好服务防灾减灾转变,促进核心技术在一线的示范应用及反馈,形成流域发展合力。

各流域气象中心进一步明确职责定位,与相关部门打通会商、联防联动渠道,在科研成果共享、业务技术交流、应急联动等领域展开积极探索。

长江流域气象中心:智慧护航“黄金水道”

2022年,长江流域气象中心强化全过程服务,在流域防汛抗旱、航运安全、清洁能源综合利用和调度、生态保护与修复等领域丰富服务内涵。面对历史级干旱,曾维持干旱防御四级应急响应长达81天,助力长江流域实现“大旱之年无大灾”。

2022年3月16日,长江中下游大部航段出现8级以上大风,长江流域气象中心发布各类水上交通安全预警共计25条,3000多条船舶及时进港避风,未发生任何险情。据海事部门统计,自长江航运气象服务开展以来,长江主航道连续两年未发生由气象因素引起的安全事故。

9月18日,在湖南省岳阳市北部拍摄的长江(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陈思汗 摄影

同年9月初,三峡六大梯级电站发电计划完成率高于2021年同期,实现水力发电“能发多发”。长江流域气象中心准确预测流域高温少雨趋势,建议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提高水库运行水位、争取多蓄水保水,保证下游生活生产生态用水。

近年来,长江流域气象中心大力提升综合监测预报能力。在气象灾害多发易发区,新建或升级3817个自动气象站、1000套固态降水设备、2427套视程障碍现象仪、146部X波段天气雷达和49套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推进跨区域跨部门联合监测共享,为开展流域预报和服务提供数据支撑。

此外,长江流域气象中心开展0至10天精细化面雨量预报业务;研究中小河流洪水过程的临界面雨量阈值,开发中小河流灾害风险预报预警系统。研发10天至60天面雨量预报产品,分辨率达10公里;研发概率订正的分区高温延伸期预报,误差明显降低;发展气候影响评估业务;开展三峡水库蓄水影响预估。

同时,长江流域气象中心还大力发展湿地气象关键技术,建立完善湿地生态气象标准,支撑蓝藻水华气象风险监测预报服务,并制定流域面源污染风险评估方法、城市湿地气候调节效应评估方法等。

下一步,长江流域气象中心将进一步加强流域保障能力建设,深化国省协同合作,强化风云气象卫星、雷达、数值预报在流域关键技术中的应用,发展流域无缝隙多要素精细化预报,全力做好流域气象保障能力提升工作和汛期气象服务。(高迅芝 王珊珊)

黄河流域气象中心:联防联动编织流域防护网

随着流域气象保障能力提升工作走向深入,联动与合作成为黄河流域气象服务最鲜明的标签。

黄河流域气象中心与黄河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等部门建立联合会商、数据共享、联防服务、科研攻关、工作交流等五大联合共享工作机制,并在流域各省(自治区)建立健全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和社会响应机制,加强流域工作联防联动。

在黄河上中下游、干支流、左右岸上方,覆盖着一张智能网格预报网络。黄河流域气象服务综合业务平台让这张网“落地生根”。通过该平台,各相关部门可共享水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10项数据32800余条信息。黄河流域气象中心与国家气象中心联合开展流域精细化分区与中小流域分区,实现黄河流域大流域-重点流域-中小流域多尺度预报,开展0至3天面雨量逐小时预报,并优化0至2小时临近外推预报技术。

这是2022年12月29日拍摄的位于宁夏中卫市境内的黄河景观(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冯开华 摄影

2022年入汛以来,黄河干流共发生19场强降雨过程。7月13日至16日,黄河中游泾渭河流域和晋陕区间中南部出现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雨量之多、时段降雨之强历史罕见,泾河最大支流马莲河发生全流域性洪水。

黄河流域气象中心提前组织开展联合会商,研判降水过程及影响,依托业务平台,制作全流域未来7天面雨量预报产品,滚动发布直通式决策材料,为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做好洪水调度提供科学支撑。

此外,黄河流域气象中心还应用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研制流域山洪地质灾害和中小河流洪水气象风险预警产品,联合流域八省(自治区)气象部门和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编发黄河流域气候变化监测公报,建立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流域水体生态、植被生态气象监测评估业务系统……黄河流域气象服务成效正多点开花。

下一步,黄河流域气象中心将加强流域气象保障能力建设,推进流域数智一体化气象业务平台搭建,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为黄河流域提供高质量气象保障。(陈争)

海河流域气象中心:健全联防业务规范化体系

海河流域地处京畿要地,保障流域水安全关乎多地安危、涉及民生福祉。两年来,海河流域气象中心深入对接流域防汛抗旱工作需求,精准施策并有力提升流域气象预报服务能力。

海河流域气象中心积极加强气象基础能力建设,在天津市新建或更新26个智能气象站和1套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在河南省太行山建设梯度观测站网,在内蒙古自治区升级25个气象站,在河北省建成6个高山气象站,在山西省加密布设19个气象站,填补山洪泥石流高发区等重点区域精密监测空白。

此外,海河流域气象中心还建立了覆盖流域中小河流的246个精细化分区,发展基于智能网格预报的面雨量预报技术,建成逐小时快速循环同化预报系统,为流域提供未来6小时至24小时滚动更新的降水、高空、地面、强对流参数、云微物理、站点等六类预报产品,有力提升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能力。

2022年7月,海河流域气象服务中心建成“海澜-海河流域气象信息共享平台”,推进流域业务依托“云+端”技术向共建、共享、共用的新业态升级。依托“天擎”系统建成流域水文气象信息专题库,开展基于精细化水文分区的流域气象预报服务,为流域防汛抗旱调度提供快速决策支撑。利用该平台,流域内气象部门实现依据省市行政边界和小流域联防边界,划定灾害性天气责任区、警戒区、监视区,具备了多种灾害性天气“三圈防御”自动报警能力,为开展递进式预报、渐进式预警、跟进式服务提供重要参考。

此外,海河流域气象中心还着力健全组织和交流机制,建立应急联防机制、小流域联防机制、部门合作机制、常态化走访调研机制,推动流域气象服务贴近需求。

直面海河流域“源短流急”“既缺水、又怕水”的特点,海河流域气象中心将进一步提升跨市县中小河流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加强人工智能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提升突发性天气监测预警能力,充分利用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增强中小河流洪水和病险水库塘坝水文预报、风险预警能力,做实做细小流域联防。(张妍 陈宏)

太湖流域气象中心:保障“引江济太”融入防汛抗旱大局

2022年,强对流、极端高温、台风……太湖流域不断面临旱情、汛情交替的严峻形势。对此,太湖流域气象中心与国家气象中心、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环太湖气象部门开展联合会商20多次,筑起“气象堤坝”,保障太湖安澜。

2022年夏季,太湖流域高温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极端性强,汛期雨量异常偏少。受高温干旱复合影响,太湖流域河网湖库蓄水量总体呈持续减少趋势。对此,太湖流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开展主汛期“引江济太”工程,引入长江水增加太湖水源供给。太湖流域气象中心主动融入流域防汛抗旱气象服务,通过《太湖流域重要气象信息专报》持续提供高温、降雨等预报预测服务,滚动提供太湖流域10天面雨量趋势预报,成功保障流域工程引水工作。

同年,强台风“梅花”来袭。这是1949年以来登陆上海的最强台风,又恰逢“风雨潮”三碰头,太湖湖面水位发生较大倾斜,水位差最大超过1米。太湖流域气象中心闻“汛”而动,及时与国家气象中心沟通台风降雨预报情况,向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通报降雨分布和风力风向影响。在太湖流域气象中心降水预报的支持下,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在台风期间滚动开展太湖、各水利分区代表站及两河重要调度站模拟水位预报16次,合格率近九成。

下一步,太湖流域气象中心将持续开展流域极端降雨和洪涝气象风险研究,稳步推进预报技术攻关,研发流域洪涝气象风险模型,并推广应用;加快开展流域抗旱水资源调度保障、流域高温干旱预测预报等技术研发,研究高温干旱复合影响。(朱晔 邹兰军)

淮河流域气象中心:全力构建防汛抗旱精细化板块调控机制

2022年,依据淮河流域气象中心预报,安徽、河南、江苏等地水利部门加强淮河骨干工程调度,蚌埠闸上蓄水位较常年同期高0.2米,大别山淠史杭灌区跨流域为水稻灌溉调水、向合肥市调水共计2.7亿立方米。

安徽省气象局构建淮河流域防汛抗旱精细化板块调控机制,为淮河流域防汛抗旱调控以及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风险研判提供精细化气象服务,该项工作阶段性成果为2022年流域抗旱调度提供有力支撑。

淮河流域气象中心为4省24市气象部门及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生态环境部淮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等部门提供专项服务,完善联防联动流程,形成国家、流域、省、市气象部门上下联动,淮河流域气象中心-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生态环境部淮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左右联合的运行机制;建立基于子流域的预警信息精准靶向发布机制,印发淮河支流气象服务主体责任制通知,建立气象服务“河湖长”制,将安徽省中小河流细化为49个单元,针对防汛需求较重的单元进一步明确主体责任;联合省水利厅、省应急管理厅印发《山洪灾害气象预警工作方案》等,强化防御调度联动。

在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指导下,淮河流域气象中心发展基于无缝隙智能网格预报业务中小流域面雨量精细化集成预报技术,完善流域多模式集成动力统计气候预测等技术;依托无缝隙网格实况+预报产品,研发气象水文耦合技术和多模式集成技术、中小河流洪水气象风险预警模型,建立动态预警业务;统筹集约研发“云原生”的新一代流域气象业务系统,全面对接“天擎”系统,为流域防汛抗旱板块调控提供技术支持。

下一步,淮河流域气象中心将明确“四协同”职能定位,完善运行保障机制;强化与流域各省联动,加强科研合作,协同推进淮河流域气象保障能力提升各项任务;持续做好流域防汛抗旱、生态保护与修复、航运安全、粮食安全等气象保障工作。(王兵)

珠江流域气象中心:通力打造防洪“安全堤”

珠江流域气象中心自2021年8月运作以来,按照“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要求,在制度建设、技术研发、气象服务等方面加强管理,有力推进珠江流域气象保障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2年,珠江流域气象中心聚焦气象保障能力提升工作,能力建设方面快速取得进展,改进中国气象局广东快速更新同化数值预报系统(CMA-GD)模式物理过程和参数化方案,提高强降水落区和强度预报能力,为华南区域、珠江流域气象服务提供支撑;开展面雨量融合预报技术研发,形成22个子流域面雨量监测预报产品,在流域各省共享应用。流域内各省份积极研发气象水文融合的风险预警和影响预报产品,发展重点水利枢纽和水库的监测预报业务,提升内河航运和水上作业气象服务支撑能力。

2022年珠江流域“龙舟水”期间,珠江流域内各省(自治区)气象局干部职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立足防大汛、抗大险、救大灾,坚持“两个至上”,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通力合作、全力以赴做好流域预报预警服务。预报员团队提前一周准确预报超强降水,对9次强降水过程和7次编号洪水提供递进式精细决策气象服务,为打赢历史性特大洪水保卫战做好决策参谋,成功防御北江干流超百年一遇特大洪水。珠江流域各项机制建设、业务工作、人才团队都经受住考验,有利于进一步推进珠江流域气象保障能力建设。

下一步,珠江流域气象中心将组织凝练流域共性需求及问题,协调集中流域内各省(自治区)优势资源,提升流域预报预测和影响预报技术水平,深化部门合作经验交流、成果共享等机制,促进流域内部门合作水平不断提升。(叶萌 蔡晶)

松辽流域气象中心:倾力守护松辽大地一方平安

松花江、辽河两畔,一片片黑土地孕育着东北粮仓丰收的希望。两年来,松辽流域气象中心压实责任、强化服务,进一步补齐流域气象业务短板,增强流域气象保障能力,落细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的要求,全力做好松辽流域气象保障和农业生产气象保障各项工作。

2022年的汛期,松辽流域较常年提前半个月进入强降雨集中期,呈现持续时间长、过程频繁、暴雨日数多、局部降雨极端性强等特征,共出现10次区域性大到暴雨天气过程。流域平均降水量为430.6毫米,较常年偏多两成,东辽河、辽河干流、丰满水库流域降水量均突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极值,鸭绿江上游发生1956年有实测记录以来最强洪水。

对此,松辽流域气象中心迅速反应,召开流域气象工作会议,组织流域上下游、左右岸进行会商联防和复盘总结。一边强服务,一边提能力,着力研发关键技术,界河客水监测、水情分析、预报预测能力稳步提升,系统功能不断完善。

2022年7月28日,入汛以来降水量已破历史纪录的吉林再次迎来强降雨天气过程。在多轮雨水叠加下,全省防汛压力再次升级。9时,松辽流域气象中心组织流域天气会商,中央气象台流域水文气象预报中心、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四省(自治区)气象局及部分市(州、盟)气象局专家在线分析研判降水落区、强度、起止时间、风险及影响等,强化流域防汛信息共享,支撑流域安全度汛。

下一步,松辽流域气象中心将持续凝聚各方合力,进一步完善流域工作机制;立足防灾减灾,着力提升流域监测预报服务能力,完善流域气象业务平台;面向特色需求,增强气象服务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倾力守护松辽大地一方平安。(张晓霞 刘洋 王冠)

(责任编辑:张林)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