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大国工匠”2023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许映龙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走向舞台中央。
“风如何追?台风如何追得上?”为了追上台风,无数个白天、黑夜,许映龙默默坚守,从风华正茂的少年,成为头发花白的“气象老专家”。“我们将尽100%的努力,将预报逼近实际。”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
匠心:“择一事,终一生”
“专注做一件事,坚持下去,做精做细。”获得“大国工匠”的称号,许映龙更加深刻感受到身上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
儿时,许映龙的梦想是当一名科学家。1990年7月,许映龙从南京气象学院(现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毕业后入职中央气象台,自此开始天气预报工作,与台风打交道。
许映龙讲述气象预报员工作。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现在,他将自己定义为“追风者”。许映龙的计算机里,大量数据和云图如麻团一样零乱。而他的工作就是从云团中辨别台风,提前判断哪个台风会影响中国,什么时候影响中国,在什么地点登陆、有多强……
在台风形成初期做出预报,这是极大的挑战。
2023年7月,台风“杜苏芮”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由于观测的误差,以及数值预报模式描述的大气方程是近似解等原因,预报员需要对数值预报结果进行订正。许映龙通过细致分析,提前4天预报“杜苏芮”将正面登陆闽南。在“杜苏芮”移入南海东北部持续减弱后,他准确预判“杜苏芮”到近海可能明显加强,为防汛应急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
提高台风预报准确率,除了预报员的分析判断,还要求对科学规律进行总结积累,这依靠几代气象工作者的接续努力。
许映龙刚参加工作时,预报使用的是从暗房里洗出来的气象卫星云图照片,时效性差,而且当时预报以统计方法和主观定性为主。现在,我国已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台风监测预报业务技术体系,风云系列气象卫星、新一代天气雷达、超级计算机系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等技术手段不断发展,台风监测预报实现了由主观定性经验为主到客观定量的巨大跨越,并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然而,预报仍然不能做到100%准确。说起印象深刻的台风,许映龙马上就想起2011年台风“梅花”。那是“不够满意的一次台风预报”,一直让他不断反思。“预报员就是这样,从成功和失败中总结经验,提升预报能力,去无限逼近实际。”
将专业科学知识应用于台风预报,也践行了他热爱科学的初心。“我实在太喜欢这个工作了。”许映龙说,“琢磨台风、琢磨预报特别有意思。”因为这份热爱,他在这个岗位上耕耘了33年,并还将继续探索下去。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中央气象台办公室副主任杨超如此评价他。
“我觉得自己现在还是那个33年前,怀着激动的心情初次来到中央气象台门口,并且暗下决心,一定要搞懂天气预报的年轻人。”许映龙说。
责任:“随风而动”
“我也年轻过、文艺过,是什么把一个文艺青年变成了一个头发花白的‘气象老专家’,‘罪魁祸首’就是它——台风。”一次,许映龙受邀参加讲座,第一页放了两张自己的对比照片。
2009年,许映龙接受台风“芭玛”解读时的采访。
这让中央气象台很多预报员感同身受。正是这样的努力,换来了台风预报准确率的不断提升。
我国是世界上受台风袭击最多的国家,平均每年会有7个台风在沿海地区登陆。2006年,台风“桑美”造成巨大灾害,许映龙去灾情现场调研后,更加深知及时、准确预报台风的重要性。
2014年,在台风“威马逊”的预报中,许映龙和同事们“跑赢了”台风。“那一刻,我为自己准确的分析判断而自豪,也为自己是一名气象人而自豪。”许映龙说。
2014年7月18日,“威马逊”即将登陆海南,登陆强度的判断难度极大。许映龙和同事们做出预报:“威马逊”将在海南文昌翁田镇附近沿海登陆,登陆强度将达到台风的最高等级!由于预报准确、转移群众及时,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过程结束后,许映龙通过强度分析和灾后调查,对“威马逊”强度进行了修订,指出“‘威马逊’为1949年以来登陆我国最强台风”。
台风预报的压力来自于精准预报的要求和最大限度减少生命财产损失的责任。“他不仅对台风数据资料了然于胸,更是在此基础上引导防灾减灾、趋利避害。”这是同行对他的评价。
“做预报要非常认真,如果有一个小数点的误差,就会酿成大错。”许映龙说,“因为台风影响到哪里,哪里就要转移人口,还可能要停工停学停市,一旦预报错了,损失不可估量。”
近年来,台风预报从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拓展到全球其他海域,许映龙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些。2017年9月18日,大西洋五级飓风“玛利亚”重创多米尼克,400多名华人华侨和中资企业员工被困,急需判断飓风发展动向。
大西洋飓风的路径、强度的发展规律与西太平洋的台风区别很大。这个难题交给了许映龙。许映龙缜密剖析“玛利亚”动向,仅仅30分钟就给出准确预报。华人华侨安全撤离。
与台风竞速,预报员需要昼夜紧盯。而长年熬夜让许映龙的身体指标亮起红灯,家人劝他换个相对轻松的岗位。但是,他选择继续坚守,“台风预报与生命财产安全密切相关,我不能离开。”
传承:“100%的努力”
这几天,气象工作者的朋友圈被许映龙获得“大国工匠”称号的消息刷屏,大家都为之振奋、受到鼓舞。“榜样的力量。”中央气象台年轻预报员向纯怡点赞。
“气象关系千家万户,做好气象工作是我们的责任、使命。”很多预报员这么说,而许映龙很谦虚:“预报是团队相互协作的工作,荣誉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中央气象台,许映龙还有“硬汉”的称呼。这是因为,2013年6月的一天,许映龙边走边想预报问题,摔了一跤,右手手腕骨折。然而,台风“温比亚”即将登陆,许映龙放心不下,吊着绷带回到了工作岗位。
“把气象精神传承下去。”“硬汉”许映龙说起老一辈气象工作者对自己的指导,眼里泛起泪光。“我是跟着老一辈预报员成长起来的,他们敬业爱岗的点点滴滴,我都看在眼里,现在我也是老预报员了,不能丢了好传统。”
运用科学去钻研科学。许映龙带领团队研发了基于集合预报的台风路径订正方法,极大提高了台风路径预报水平;发展了基于风云气象卫星的台风客观强度估计及大风反演方法,提高了风云气象卫星的定量应用能力。2023年,我国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误差为62公里,基于集合预报的台风路径订正方法也已推广至北印度洋、北大西洋、西南印度洋等全球海域高影响热带气旋预报,成为实现“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的重要客观技术支撑。
“几代人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我觉得我的工作特别有意义。”许映龙说。
目前台风预报还存在台风生成初期长时效路径强度,台风快速增强或快速减弱,台风精细极端降水等世界性预报难点。未来,许映龙将致力于加强风云气象卫星和新一代天气雷达等新型观测资料的客观定量分析应用,将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与AI大模型相结合,发展新一代台风路径和强度超级集成预报方法,加强台风影响客观预报技术的研发应用,逐步将台风监测预报业务推广至全球海域。
“如果说台风预报领域是一片阵地,我就是这个阵地上的排头兵,带领大家冲锋陷阵,这是我爱国的一种方式。”许映龙说。
(作者:徐嫩羽 赖芬芬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