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我国著名气象学家、新中国气象预报事业的奠基人之一——章淹,走完了她传奇而光辉的百年人生路。
章淹,一个名字,一种精神,一段传奇。她的一生,是对气象科学的执着追求,是对国家事业的忠诚奉献,是对人生理想的坚定守护。她卓越的学术成就、深厚的爱国情怀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值得后世敬仰。
章淹工作照
走上气象之路
1925年,章淹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书香门第家庭。1942年,她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打下了扎实的数理科学基础。章淹始终坚持学习,在战争年代的炮火和警报声中,度过了她的大学时光。
时值抗战期间,日军经常对西南联大进行轰炸。章淹观察到日军轰炸的规律:如果天气晴好,没有云,日军通常会出动轰炸机;反之,如果是雾天或雨天,飞机大多不会出现。章淹认为,天气变化是影响日军飞机出动轰炸的关键因素,因此对天气预报产生了兴趣。恰逢学校决定选出几名学生专门学习气象专业,章淹便主动报名转入气象系学习。从此,她与气象结下了不解之缘。
1947年,章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顺利进入北平气象台工作,成为一名气象预报员。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章淹进入中央气象台预报组工作。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章淹担任当天天气的预报员。为圆满完成任务,她一页页地翻书,一张张地查图,一遍遍地抠数据,逐个分析天气系统,几乎查遍了所有与北京天气有关的资料。经过一次次地反复校验,章淹给出了开国大典当天的预报结论:晴转阴云相间,风向偏东,风力弱。最终开国大典的圆满成功,与她的预报密不可分。
章淹的航空天气报告(航空报)电码手迹
推进暴雨客观预报
新中国成立后,章淹在中央气象台得到锻炼和成长,从预报员到预报领班,后成为了预报组组长。
章淹的学术成长得到了气象学界专家前辈们的悉心指导。1951年间,对自己撰写的“北京高空气象研究”论文,章淹起初还有些信心不足。但当我国著名气象学家顾震潮看了这篇论文的部分初稿后,笑着说要“洛阳纸贵”了,这给予了章淹不少鼓励。这一时期,她还对高空天气形势、夏季江淮流域大范围降水、大风预报、寒潮、台风等进行了初步探索和研究。
1958年3月,中央政治局批准了《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为掌握施工主动权,三峡规划工程建设有关方面要求气象部门提供1—5天的降水量预报。当时在中央气象科学研究所天气研究室研究降水预报的章淹,接到了这个任务。
通过查阅国内外气象文献和技术资料,依据大量资料分析和预报经验,章淹于1958年首次提出我国客观化的大范围定量降水预报方法,得到业界肯定和认可。
章淹利用统计学方法处理天气学概念,将降水预报从短期研究扩展至中期分析范畴,使得我国从此开拓了定量降水预报方法,章淹也因此被称为我国降水定量预报开创人之一。
建设中小尺度暴雨预报基地
在降水预报研究中,章淹发现,有个别大暴雨和雷雨大风可能是在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而暴雨的雨团生命一般只有3至6小时,个别长的也才十余小时,在大尺度天气系统图分析中很难预报。
然而,开展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研究需要更精细的观测资料,对观测仪器及观测站网的设置提出了更高要求。章淹和同事共同提出并设计了在上海建立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研究试验基地的方案。经中央气象局考察,批准成立华东试验基地。这是我国第一个中小尺度天气系统观测、预报分析研究试验基地。
1963年夏季,章淹等人研究发现,在江浙地区活动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很多,尺度在二三百千米以下, 在一般的大尺度天气图上不易被发现。
研究发现,夏季江浙地区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较易出现在有北方冷空气冲击、冷锋临近的地方和低空急流附近。在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发展旺盛时,常伴有大风、冰雹、暴雨、雷暴和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出现;在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发展的初期和后期,也多有强度不同的雷雨和其他天气现象。章淹的研究揭示了这些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及其所伴随的暴雨等天气现象移行与传播的机理。
1963年至1964年,章淹和其他科研人员一起,利用航危报、雷达回波和加密观测发报等资料进行了盛夏江浙地区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分析预报试验研究。同时,开展了云雾物理观测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分析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探讨。此后,章淹将暴雨研究扩展至湘中等地区,针对其他地方的暴雨个例研究也相继展开。通过这些试验和研究,章淹发现了我国暴雨的一些重要规律和特征。
1988年,章淹主笔的《中尺度暴雨分析和预报》出版。该书全面总结了有利于暴雨形成的动力和热力条件、能量场、水汽和地形变化的影响、低空急流和重力波与暴雨的关系等。
章淹辅导北京气象学院(现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青年教师和科研人员
创建水文气象学
水文气象学的创建与发展也得益于章淹的不断开拓。
她认为,在大自然中,水汽的蒸散、输送、凝结,云雨的形成、降落到洪涸水位流量的出现,本是紧密衔接的统一过程,将它们在水利和气象两个系统里分别研讨,不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1950年代开始,章淹率先对长江三峡及葛洲坝工程建设所特需的多种暴雨预报进行探索,采用水文气象方法进行研究。此后,章淹创造性地提出一种在暴雨发生前,增强监测,计算其相关影响因素——大气物理参变数的“暴雨诊断预报方法”。
在章淹的推动下,中国水利学会和中国气象学会分别成立了水文气象学专业委员会,章淹成为其首任主任委员。
几十年围绕暴雨洪水的研究与预报,让章淹将气象学和水文学紧密结合起来,她的研究成果在水利工程建设、防汛抗旱等工作中运用效果显著,得到水利部门的认可。章淹也被聘为长江三峡工程水文专题论证专家组专家等。
引导国际气象学术交流
1979年秋,美国气象学会邀请中国气象学会派代表团赴美开展学术交流,章淹作为代表团成员来到美国。
此次美国之行为期半个多月,章淹一行先后到达了波士顿、丹佛、波尔多、迈阿密、阿什维尔、华盛顿和纽约等地,参观了美国的气象学会、部分气象中心和气象业务科研部门及知名院校等。
暴雨引起的气象和水文问题是中美两国共同面临的课题,在章淹的推动下,1985年11月至1990年11月,中美“长江流域暴雨”科研合作项目持续进行。1985年,该项目的第一次学术交流会在湖北省武汉市举行,来自我国26个省、市的57名气象学者参加会议。
会议上,中美双方提出了“中美中尺度研究”的议案,即中美“长江流域暴雨”科研合作项目。会后,章淹组织将部分论文译为中文,并于1986年12月在北京气象学院(现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下同)举办“美国现代暴雨进展”讲座。通过一系列传播,国内许多气象工作者了解到了美国暴雨工作的进展情况。
1986年,欧洲地球物理学会邀请章淹出席其第十一次大会。章淹在大会上作了题为《数值诊断预报在中国暴雨预报中的应用》的报告。该报告引起了国际动力气象学委员会的关注,由此,章淹受邀担任国际动力气象学委员会第三工作组成员。
悉心教书育人
作为国际动力气象学委员会成员,章淹与美国、英国、丹麦、奥地利、澳大利亚等国气象专家都有信件往来。她一直致力于中外学术交流,除经常参加国际会议外,还个人写信邀请国际知名专家来我国讲课。
章淹多次举办和主持全国性或长江流域的水文气象学与暴雨学术交流会,以及国内外气象科技新进展研讨会等,经常为地方气象台站举办讲习班,与地方气象台站进行交流合作,协同开展防洪抗洪及雨水利用等工作,进一步发挥了中央与地方相结合的综合作用,取得联合攻关效益。
作为国内暴雨气象学领域的权威人物,章淹对培养气象人才非常重视。她一直坚持参加一线研究实践与教学,培养了众多成绩优秀的科技人员和研究生,为推进气象学科理论的发展及应用做出重要贡献。
1978年,章淹开始招收研究生,她不仅身体力行培养学生,还积极地推荐学生赴国际气象前沿高校深造。1984年,章淹调入北京气象学院工作,被推选为北京气象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气象学院当时没有学报,在章淹的主持策划下,《北京气象学院学报》于1989年正式创刊,由她担任主编和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
2019年,章淹被纳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其学术地位、成就和贡献得到国家与社会的高度认可。
回顾章淹先生的百年人生,作为一名气象工作者,她的品格是高尚的。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在她身上得到充分体现,也是章淹一生的坚守。
她像一位披荆斩棘的勇士,在“雨”中奔波,向“雨”而战。她是时代的弄潮儿,是务实求真的科技工作者。正是千千万万这样的中华儿女,构筑了共和国不屈的脊梁。
(作者系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正高级工程师、中国气象干部培训学院高级工程师;本文受气象部门预报员联盟委托,感谢矫梅燕研究员、张小玲研究员的指导)
(作者:陈正洪 何海鹰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