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下旬,正值人参生长红果期。在吉林参王植保小山基地,红红的人参籽粒挂满枝头,三三两两的人参种植者穿梭其中忙着采摘人参籽粒,满溢着丰收的喜悦。人参种植与气象关系最密切。人参是喜阴作物,温度过高会造成日灼。“我们能够通过袁老师提供的高温预报预警提前采取措施。暴雨前,袁老师也会提前告知我们,特别是在低洼地区种植人参的农户会提前采取措施挖沟排水,防止受淹。”基地负责人宋明海说。他提到的袁老师,就是这片人参基地的“气象守护者”——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农业气象室正研级高级工程师袁福香。
庄稼地里的科研深耕
2009年从兰州大学气象学专业毕业至今,袁福香一直在农业气象领域默默耕耘。近14年里,她主要开展病虫害气象预报、农业气象情报预报、灾害评估等研究与服务工作,至今累计主笔撰写各类服务材料500余期,在病虫害气象服务把关期间,自主创建的“玉米螟发生气象等级法”和“草地贪夜蛾迁飞模型”已经推广应用到中国气象局农业气象中心系统中。她研究的吉林省农业气象服务系统从2006年开始至2013年,支撑业务运行7年。
在人参种植与气象条件相关研究与服务方面,袁福香投入了大量心血。“越冬冻害、春季缓阳冻、高温热害、暴雨渍涝等,都会给人参生长发育带来伤害,影响参农的收成。”袁福香告诉笔者。怎样帮助参农减缓实际种植过程中因气象因素带来的伤害,是她最关心的问题。面对底子薄、基础差、各类参考指标不完整等情况,袁福香带领她的团队不断地试验探索。他们收集整理了人参每个发育期的气象指标,整理了人参疫病、立枯病等病害发生的气象指标。2021年和2022年冬天,她做了气象条件对人参越冬影响的田间试验研究,通过比对冬季土壤温度和春季出苗情况分析人参冻害指标和防寒物防寒效果,并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项。袁福香还研究了不同覆盖防寒时间对人参安全越冬的影响和不同揭膜时间对人参出苗的影响。冬季严寒里,她一次又一次地深入田间、察看实情,最终确定了人参越冬的最佳防寒气象指标,分析出不同揭膜时间对出苗的影响,也将不同防寒材料对防寒效果进行排序。研究在实践中得以广泛验证,其成果也很快应用于人参种植,填补了吉林省人参种植气象研究的空白。
言传身教的团队带头人
年轻的团队如何才能更好地成长进步?作为科研所农业气象领域的带头人,袁福香十分注重以身示范。在2023年春季的一次出苗率田间调查过程中,袁福香带着团队穿着雨靴,顶着雨行走在田间,一颗一颗地数苗统计。为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他们对每个小区的出苗都要数两遍。这样带队下田地的情况,袁福香已记不清有多少次了,多年来,她就是这样带领团队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在为民服务的实践中。
多年来,袁福香在科研路上刻苦钻研、不懈奋斗,已主持完成科研项目1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4项、司局级9项,参与省部级课题6项,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参与省部级课题6项,撰写学术论文40余篇。在对人参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撰写专著《中国人参》气象部分。
硕果累累刻下了袁福香对农业气象事业的热爱与追求,而她潜心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不仅为继续探索农业气象服务增添了一份笃定,也在更多年轻气象人心里留下印记。
(作者:刘洋 张欣彤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