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陈明轩:瞄准短临预报不停步
二十多年前,初入职的陈明轩对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以下简称“短临预报”)还没有具象化的认识,他所在的短时临近预报研究团队(以下简称“短临预报...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胡德云:敲开气象数字化大门
“因为在基层基础业务工作中,遇到了影响业务质量、浪费人力的关卡问题,所以我就想尽办法去解决它。气象工作,一方面要有钻研的兴趣,另一方面是...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李湘:用心聆听气象通信回响
参与气象系统首个全国大型工程“9210工程”的软件开发,带领团队建设我国世界气象组织(WMO)全球信息系统中心,为全国气象信息化标准化添砖加瓦…...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梅婵娟:倾注一颗心守护一片天
从2008年7月毕业成为一名预报员至今,山东省威海市气象台台长梅婵娟,从原本非气象专业的“小白”,到2018年全国气象行业天气预报职业技能竞赛个人...
守正创新 奉献气象丨张鹏:追梦,奔赴心之所向
“如果给自己画一个画像,是什么样的?” “科学家吧,但我现在更希望因为了解科学且研究熟悉业务工作,能把一个科技型业务单位的技术发展抓得更好...
马学款:在提升预报准确率上潜精研思
“刚接触预报的时候,感觉自己什么都不懂;后来,感觉自己好像什么都懂了;再后来,我又感觉很多问题没有完全弄清楚,因为天气预报的不确定性太多...
除多:于千山之巅测高原风云
坚守卫星遥感应用科研一线30余年的除多,出生在西藏自治区白朗县。十七岁那年,他考入南京气象学院(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探测专业,毕业后被...
孙军:潜心看云起 穷力参天机
“作为一个预报匠,希望能够参透天机,把预报图画得更接近实况。”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当了一辈子预报员,从当年的帅小伙儿慢慢变成两鬓泛白...
国家工程师奖获奖团队数值预报中心:锻造气象“芯片”彰显科技“硬实力”
随着中国气象局全球同化预报系统(CMA-GFS)V4.0正式业务运行,北半球可用预报天数突破8天,全球预报空间分辨率从25公里提升到12.5公里;1公里1小...
陈燕丽:追梦路上,“铿锵玫瑰”盛放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重点研发计划、广西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个课题,5次获省部级科技奖励,发表论文40余篇,获评中国气象局新时代气象高层次...
张晓煜:融入农业产业发展的探路人
“只有搞清楚孕灾环境特点,才能更好地利用它防御霜冻。”10月24日,张晓煜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召开的红梅杏防霜技术推广现场会上作果园霜冻防...
廿年磨一剑 试验田里战旱魃
东北地区是我国粮食安全“压舱石”,然而这个地区干旱灾害发生频率高达30%,成为保障东北粮食安全的最大障碍。“科研工作首先要立足于国家和地方需...
解译气候变化的“树语者”
深山、丛林、溪流、荒漠、峭壁……这些常见于影视作品中令人叹为观止或壮美或惊险的画面,对于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树木年轮研究团队...
袁福香:守护“参”机的气象工作者
8月下旬,正值人参生长红果期。在吉林参王植保小山基地,红红的人参籽粒挂满枝头,三三两两的人参种植者穿梭其中忙着采摘人参籽粒,满溢着丰收的喜...
邱晓滨:在气象科研道路上勇毅前行
邱晓滨,天津市气象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海洋气象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是天津市气象局数值预报创新团队带头人、中国气象局青年创新团队-高分辨率区域环...
常为新敢创新,青年科学家这样破题
眼下,“沸腾”7月过去,京津冀特大暴雨留下的痕迹尚未褪尽,数个台风轮番盘旋于海上,今年汛期天气气候再度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在中国气象局科技与...
聆听丑纪范院士阐释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在丑纪范看来,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做好气象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这既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也是气象...
王婧:拨开重重云雾 追踪山区天气
安徽省黄山市地处皖南山区,受地形和局地小气候等因素影响,黄山市灾害性、转折性天气较多,复杂的天气变化给气象预报预警服务带来很大困难。黄山...
30年驻守“云端”,为地球精准“把脉”
瓦里关本底台是32个全球大气本底基准监测站中海拔最高的一座,也是唯一设立在亚欧大陆腹地的大气本底基准监测站。在这里,有这样一支团队,他们常...
张一平:对决“强对流” 38载 追踪不言弃
从一名高空探测员到中国气象局首席预报专家、强对流研究领域知名专家,河南省气象台张一平38载潜心钻研、不渝奉献,为捕捉强对流的“不确定性”增...
农孟松:风雨不改凌云志
“把天气报准、把服务做细”是伴随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台农孟松36年预报员生涯不变的信条。踏入气象行业,她便深知自己的使命,“报准天气、给出提...
盛春岩的新技术追踪路
1998年7月,盛春岩硕士毕业,来到山东省气象台工作,从事天气预报服务工作。面对复杂的天气变化,她深感个人知识的不足,2003年,在单位的鼓励下,...
夯实数值预报高质量发展人才基石
5月底,随着中国气象局全球同化预报系统(CMA-GFS V4.0)正式投入业务运行,我国数值模式北半球可用预报天数首次突破8天,全球预报空间分辨率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