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寻找最美气象科技工作者

江苏省淮安市气象台预报员谢真珍:在天气预报中“捕捉”大气环境变化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15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7月1日,大范围强对流天气席卷江苏北部地区,淮安市自南向北出现明显降水,局部出现特大暴雨。在淮安市气象台连续多日的“鏖战”过后,预报员谢真珍刚准备从值班岗上下来稍作休息,突然想到:“在梅雨的天气形势下,强降水天气过程前后,本地大气环境会发生什么变化?这几天监测到哪些数据?”想到这里,她便又开始搜集整理数据,仔细研究了起来。

图为谢真珍在分析天气形势 淮安市气象局供图

  2007年,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的谢真珍,怀揣“气象梦”,毅然在研究生求学阶段投向了气象的怀抱,专业为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读书的时候被气象吸引,想去探索这云卷云舒背后的奥秘。”谢真珍回忆道。这一决定也为她今后的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0年毕业后,谢真珍在淮安国家基准气候站工作了两年。2012年,她到淮安市气象台,开启了预报岗位上十余年的“征途”。

  说到她与科研工作的“相遇”,谢真珍表示,真正开始业务与科研“合”“同”并举是在2013年。“当年,我国发生了多起强度强、持续时间长、发生范围广的雾-霾天气,‘雾-霾’一时间成了热词。频发多发的雾-霾天气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她回忆道。当时,针对淮安,气象条件、大气环流背景对持续性雾-霾天气的影响和作用等相关研究较少,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她勇敢地立足天气预报岗位,担起了大气环境研究“探路者”的职责。

  在实际工作中,她逐步开展了空气污染预报天气学指标研究工作,并应用统计方法建立了PM2.5、臭氧浓度预报模型。基于这些成果,她推动建立了集约化、0至7天无缝隙的环境气象预报业务,并与淮安环境监测中心联合开展夏季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及秋冬季重污染天气防控分析。

  此外,在分析江苏本地细颗粒物与粗颗粒物比值情况后,谢真珍提出了适合江苏地区的浮尘客观判定方法,并通过验证激光气溶胶雷达反演回消光系数垂直分布特征来证明该方法有效性。目前,相关方法已投入业务使用。

  在大气环境科研岗位上坚持了十年,谢真珍颇有感悟:“在科研路上,最重要的是自主学习,要养成自我驱动的学习习惯,主动掌握并拓展专业知识体系。当然,科研也离不开团队的协作。”2018年4月,谢真珍加入江苏省气象局大气环境科技创新重点团队,“每一次的汇报和交流都让我收获颇多”。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持续不断的奋斗,谢真珍收获了硕果——主持完成省气象局青年基金项目1项,骨干参与完成江苏省气象局重点项目1项;2022年,入选淮安市“淮上英才计划”533英才拔尖人才,2023年获得淮安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在科研工作的同时,谢真珍时刻不忘“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职责使命,将科研成果应用到业务一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全力应对每一次天气过程。

  2021年3月27日至4月1日,我国北方出现沙尘暴天气,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谢真珍综合分析天气形势、冷空气强度和南下路径等,并结合历史个例和环境气象研究成果,进一步对比分析本次过程的多种气象条件,并最终得出“考虑会有污染物回流的影响,浮尘天气维持时间较长”的结论,准确地把了沙尘天气持续影响的时间。

  当下,随着气象科技能力的进步,涌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型观测资料。瞄准这一发展趋势,谢真珍着力推动气溶胶激光雷达、风廓线雷达、微波辐射计等垂直探测资料融合方法研究,从垂直和水平扩散条件等方面分析污染过程中的边界层特征及其对污染天气形成的影响。未来,谢真珍探索的脚步还将不断向前。

  (作者:陈晓颖 责任编辑:张明禄)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