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月21日至22日,太阳运行至黄经90°时,是夏至节气。《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的地区会出现极昼。 公元前七世纪,古人采用土圭测日影,确定了夏至节气。夏至日,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正午时太阳高度最高,北半球受到的太阳辐射为全年最多。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
每年6月21日至22日,太阳运行至黄经90°时,是夏至节气。《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的地区会出现极昼。
公元前七世纪,古人采用土圭测日影,确定了夏至节气。夏至日,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正午时太阳高度最高,北半球受到的太阳辐射为全年最多。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夏至有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气温显著升高,鹿角开始脱落,树上的大黑蝉开始鸣叫。有一种植物在夏季中期即夏至开始生长,故名为“半夏”。
雨热共季。夏至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强对流天气多发。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仍然处在梅雨季节。虽然高温高湿让人感到不适,但对作物生长有利。
夏至后,我国各地陆续进入盛夏时节,气温高、湿度大、经常出现雷阵雨。
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继续升高,因此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夏至三庚数头伏”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入伏了。
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暖空气团交汇,形成低压槽,容易出现大范围降雨,甚至出现暴雨天气。谚语有“夏至大烂,梅雨当饭”的说法。“烂”指的是雨水过多,道路泥泞,如果夏至日出现这样的天气,往往预示着以后雨水不断。
图解:节气预警大数据报告之夏至
除连阴雨外,夏至后还经常出现雷阵雨。雷阵雨简单地说就是空气对流旺盛造成的。雷阵雨来得快也去得快,降雨范围小,有“夏雨隔田坎”的说法。
夏至来临,不论南方还是北方,农作物生长旺盛,同时杂草、害虫迅速滋长漫延,需加强田间管理。各种农田杂草不仅与庄稼争水争肥争阳光,而且是多种病菌和害虫的寄主。农谚说:“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
抓紧中耕锄地是夏至时节极重要的增产措施之一。此时,棉花已经现蕾,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旺,要注意及时整枝打杈,中耕培土,雨水多的地区要做好田间清沟排水工作,防止涝渍危害。
淮河以南早稻抽穗扬花,田间水分管理要足水抽穗,湿润灌浆,既满足水稻结实对水分的需要,又能透气养根,保证活熟到老,提高籽粒重。
“夏种不让晌”,夏播工作要抓紧扫尾,力争全苗。出苗后应及时间苗定苗,移栽补缺。
降雨多,涝渍危害大。可能受淹的水稻要注意细菌性基腐病、白叶枯病等细菌性病害发生;瓜果蔬菜注意抓好枯萎病、青枯病、炭疽病、霜霉病、褐斑病、疫病等病害的防治。
此外,还要防干旱。高温天气可能带来干旱风险,春播农作物正处在抽穗、扬花、灌浆期,需要大量水分供给,加强农田蓄水。“夏至水满塘,秋天谷满仓”,夏至降雨足,仍要不忘蓄水,为抗旱做准备。
祭神祀祖
《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
消夏避伏
夏至日,女孩们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
吃面吃饼
不论吃面还是吃饼,都是夏至麦收之后,吃面食尝新。在北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吃面感谢天赐丰收,祈求“秋报”。江南地区吃“夏至饼”,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祭祖后食用。
歇夏
夏至和冬至一样,属于中国民间的重要节日,古时称“夏节”、“夏至节”。夏至日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以避夏日酷暑,名曰歇夏。
唱九九歌
不仅冬至有九九歌,夏至也有九九歌。夏九九歌是用来消暑的,古人发明了“数九”的办法,并用歌谣的方式记录下来,朗朗上口,易记易懂。歌中用人们对冷暖的感受、表现和行动等,生动形象地反映夏季天气的变化情况。
《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策划: 颜昕 文字: 颜昕 摄影: 周爱春 制作: 李响 设计: 丁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