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兑现“百米级、分钟级”承诺
——“十四冬”气象预报服务能力提升侧记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16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两年前,在北京冬奥会期间,“百米级、分钟级”精准预报能力在保障赛事顺利进行中立下功劳。两年后,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以下简称“十四冬”)赛事陆续拉开帷幕,再次聚焦对气象条件要求苛刻的冬季赛事,内蒙古气象部门作出兑现“百米级、分钟级”的气象预报承诺。

“每个山区都有自己的‘小脾气’,山地气象预报一直是个难题。以凉城赛区为例,赛区山地海拔约2000米,每一条赛道的气温、风速都有差别,微尺度天气的研判是一大难点。”北京冬奥会气象服务首席专家时少英,如今成为十四冬气象服务特聘专家,在内蒙古气象台挂职副台长,“但相比天气气候特点,准备时间紧张和缺乏历史资料是十四冬气象预报更大的难题。”

受新冠疫情影响,原定于2020年举办的十四冬推迟至2024年,十四冬重启后,内蒙古气象部门立即投入服务保障准备工作。但准备时间压缩至不到一年,气象预报团队的冬季实战驻训机会也仅有正式比赛前的一个多月时间。更棘手的问题是赛事重新设置了赛道,这就要求气象部门需要重新布设气象站,气象预报所需的重要历史观测资料一片空白,预报团队几乎是从零开始这项任务。

为尽快了解赛道和赛点的天气规律,十四冬气象预报团队一次又一次徒步登山,感受赛场不同区域温、压、湿、风等气象要素的差异,体会山地气象要素分布的复杂与多样。同时,他们利用前一周期的赛道气象数据进行模拟分析,充分参考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气象服务保障经验,一边学习、一边研究、一边在资格赛中实践,攻坚克难、提升水平,迅速进入实战状态。

“北京冬奥会气象保障有五年的冬季驻训期,而十四冬气象预报团队则用几个月的时间完成几年才能完成的工作,每一个人都在拼尽全力。”时少英说。

1月11日,为期一个月的驻训实战和资格赛服务保障刚刚结束,十四冬气象预报团队全体成员立刻赶往扎兰屯市,参加十四冬气象预报服务专题培训班,18名一线预报员代表在培训中分享交流经验。在去年11月的第一期培训班中,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还只是对山地气象毫无经验的新手,而这一次,他们已经转变为十四冬气象保障的尖兵。

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气象预报技术的提升和北京冬奥会气象保障经验的传承。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自主研发了5项气象预报技术成果,包括内蒙古睿图1公里数值预报系统、赛场次百米级—60米精细数值模拟、赛事高影响天气集合预报、基于深度学习的赛道站点预报技术、赛场雪务精细化客观预报等。同时,引进了北京市气象台基于人工智能的多方法集成预报技术和中央气象台基于深度学习的站点集成预报方法等两项冬奥会预报技术。

这些预报技术均应用于资格赛预报服务中,成为实现赛事气象预报“百米级、分钟级”精细化要求的“利器”。

此外,气象预报团队积极利用微波辐射计和激光测风雷达等新资料开展天气分析。“在对风速敏感的高山滑雪项目中,微波辐射计能够很好地补充自动站点稀少的不足。”北京冬奥会气象专家、黑龙江省气象局支援“十四冬”服务保障的预报员唐凯介绍。为进一步发挥好微波辐射计在预报服务中的作用,唐凯在驻训期间自行开发了微波辐射计数据显示平台,该平台能自动实时显示温度、湿度廓线等要素,有效提高了预报水平。

从去年12月22日到今年1月10日,“十四冬”气象服务保障迎来了资格赛这一正式考验,气象预报团队在服务中使用的十四冬气象预报制作系统和十四冬气象现场服务系统,让气象保障工作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打开面向各赛区气象台预报员开发的十四冬气象预报制作系统可以看到,系统设计虽简洁,但嵌入了各类预报模式,涵盖了站点预报、产品制作、预报检验等多种功能。以扎兰屯赛区为例,大跳台出发区、滑雪登山山顶等14个预报产品点位的逐小时到未来十天预报,都可以在系统中完成制作,并一键导出包含折线图、表格等多元素的服务产品。

而面向赛事服务对象开发的十四冬气象现场服务系统,可以非常清晰地展示各赛点的温度实况和逐小时温度、风速预报。

这两个系统平台也均是北京冬奥会气象保障成果的本地化应用成果。

“如果没有这两个平台,400多个预报要素都要手动完成制作和录入,对外展示的气象预报产品也很单一,这两个系统极大地提高了预报效率和连续性,也是气象服务精细化水平的展现。”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扎兰屯赛区前线预报员赵斐说。

“百米级、分钟级”的预报技术+得心应手的工作平台+预报团队精湛的能力,让气象服务在“十四冬”资格赛保障中广获好评。

去年12月25日,扎兰屯市金龙山滑雪场出现降雪天气,正值全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锦标赛暨“十四冬”资格赛的前一天,赛场11时至18时累计降雪量为1.5毫米,扎兰屯赛区气象中心预报团队精准把握降雪起止时间,量级误差仅为0.1毫米。预报团队用精准的预报服务获得竞赛工作组、竞赛团队成员和各相关部门的认可。(常煜、刘伟、郭晓佳、周昕南对本文有贡献)

(作者:王祯晗 李红梅 高菲 责任编辑:张林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