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15时,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以下简称“十四冬”)扎兰屯赛区气象台,“一字型”业务平台前挤了两排人。
19日15时,“十四冬”扎兰屯赛区气象预报服务团队在研判天气。邢建民 摄影
室外,受冷空气影响,大风呼啸,敲打着窗户。室内,讨论声不断,来自河北省张家口市气象局的北京冬奥会气象保障专家郭宏身着短袖,仍有些出汗,气氛紧张而火热。
“气温继续降低,风力过大,会影响运动员水平发挥、危及安全,非常不利于明后两天赛程正常进行。”16时,扎兰屯赛区气象预报服务团队负责人王颖“拍板”了。她和郭宏拿起新鲜出炉的气象汇报材料,赶往赛场参加领队会——聚集竞委会、医疗保障人员、各代表队领队教练,决定如何安全有序办赛的关键会议。
与此同时,来自黑龙江省气象局的北京冬奥会气象保障专家唐凯,用鼠标划过屏幕上的《气象服务专报》,逐字检查、确认发送至前方后,长舒了一口气。每日制作三次的专报,最早一份要在7时发出,意味着预报员需从5时起床开始制作。
刚从雪场回来的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江靖就是早起的人之一。一早接到竞赛组的风力预报需求,她加密制作空中技巧项目中间点逐小时预报。“现场风速偏大、最大风速达12米/秒”的预报结论,让竞赛组及时叫停了青年组当天的空中技巧训练。
精准的风力预报,得益于布设在赛区各角落的气象监测“千里眼”,特别是新入驻的“气象方舱”。这是一套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集成微波辐射计、毫米波云雷达、激光测风雷达等设备,直接对准空中技巧赛道进行扫描,可以观察到精细至秒级的风速变化。
更多的底气,源自对山地气象预报经验的积累与转化。
“每个赛道的风都有各自的‘脾气’,统一分析起来比较‘烧脑’。”唐凯表示,在北京冬奥会服务保障期间,他们花了4年时间摸索山中的风向特点,如今结合“十四冬”赛区地形以及气候特点,能够快速搭建出预报思路的“立体模型”。
当日20时,王颖从领队会传来最新消息:因大风天气,确定将20日、21日的比赛推迟。同事把晚饭重新加热,等待他们归来。
20日9时,“十四冬”扎兰屯赛区赛道围栏被大风吹毁。郭宏 摄影
20日8时30分,“十四冬”扎兰屯赛区气象监测设备附近的围栏被大风吹倒。王一 摄影
(作者:吴彤 李晓亮 付铭 责任编辑:张明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