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以下简称“十四冬”)气象服务保障中,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引入冬奥的成熟技术“多维度冬奥预报平台”和“冬奥现场服务系统”,本地化开发“十四冬气象预报制作系统”和“十四冬气象现场服务系统”,使气象预报和现场服务更加便捷、更富有成效。
“在系统引入前,预报人员需要根据预报结论手动输入数据,制作1个预报点位的1份预报产品需要耗时1小时左右,系统引入后,预报员根据预报模式结论进行调整,可以直接生成PDF版预报产品,扎兰屯12个预报点位的12份预报产品全部完成仅需1个多小时。”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扎兰屯赛区一线预报员赵斐,一边演示“十四冬气象预报制作系统”一边说,“我们一线预报员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预报技术研究上。”
除了便捷外,预报技术的提升应用是“十四冬气象预报制作系统”的一项重要成果。平台接入“十四冬”气象预报全部核心技术,包括北京市气象台基于人工智能的多方法集成预报技术(MMIC)、中央气象台基于深度学习的站点集成预报方法(STNF)这两项“冬奥遗产”,以及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自主研发的预报技术——内蒙古睿图1公里数值预报、赛场次百米级(60米)精细数值模拟、赛事高影响天气集合预报、基于深度学习的赛道站点预报技术(MIFS)、赛场雪务精细化客观预报。预报员可以直接通过系统调用以上技术方法或模式,分析得出温度、能见度、降水量等多个要素预报结论,首席预报员也可以直接通过系统完成预报产品的审核把关;同时,系统可支持“十四冬”海拉尔、扎兰屯、凉城、喀喇沁、呼和浩特等五个赛区23个预报点位的预报编辑制作。
“除了要实现报得快,平台的设计还致力于帮助预报员做到报得准。”系统开发技术牵头人、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副台长时少英介绍,“我们还设置了预览和检验功能,可查看多站点、多要素预报及实况数据对比,支持预报产品的表格、曲线图展示,并与站点实况、参考模式数据进行差值对比,通过折线图的展现方式,帮助预报员了解各模式气象要素预报准确度的对比,为预报员经验积累提供重要参考。”
温度方面,哪个模式报得准?风速预报应该重点参考哪一项技术?在“十四冬”驻训学习期间,预报员通过系统的检验反馈,对这些问题已了然于胸。
在赛事服务保障中,“十四冬气象预报制作系统”落地应用也经受住了考验。
1月19日至20日,在“十四冬”赤峰喀喇沁赛区的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项目开赛前两天,出现了一次降雪大风天气过程,喀喇沁赛区气象台依托“十四冬气象预报制作系统”提前做出研判,赛事综合协调组根据准确的预报信息,提前部署赛道清雪工作,没有影响训练和赛事正常进行。
“气象预报和实况一目了然,你们这个平台设计得真便捷。”喀喇沁赛区竞赛部联络员朝鲁说。他给予好评的是聚焦于赛事服务的“十四冬气象现场服务系统”。
“十四冬气象现场服务系统”可提供站点、场馆的预报产品和PDF版服务产品展示,以及场馆百米级精细数值预报产品的三维可视化等,主要服务于赛区竞赛长、教练员和运动员。
该系统主要分为赛区预报和赛区实况两大展示功能,并将赛道作为底图,预报点位设置在哪,气象信息就显示在哪。赛区预报展示模块包括站点预报、时序图、多站对比,赛区实况模块包括分钟级站点实况数据,气象要素的变化通过折线图等表现形式展现。该系统与“十四冬气象预报制作系统”的站点预报、场馆通报、多站预报的制作模块接通,预报信息制作完成后,预报产品将自动在系统中更新。
(作者:王祯晗 李红梅 邹逸航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