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十四冬”开幕之前,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赛区的所有比赛就已顺利结束。这也意味着,内蒙古气象部门的气象保障工作顺利通过了第一场雪上项目赛事的考验。
2022年北京冬奥会留下的“百米级、分钟级”精准气象预报等多项宝贵的奥运遗产,如今再次闪耀在“十四冬”赛场,为气象服务保障奠定了基础。
赤峰气象分中心负责人咸立仁在总结经验时说:“赤峰气象部门充分发挥北京冬奥会气象服务策略、气象科技和技术人才的经验优势,为喀喇沁赛区提供了精准、及时、专业的气象服务。”
传承之一:严密的气象服务策略
内蒙古气象部门沿袭冬奥气象保障策略,成立了“前方”和“后方”两个工作组。
以喀喇沁赛区为例,在“前方”,气象现场服务团队成员直接参与喀喇沁赛区合署办公,从筹备期开始全程参与赛事准备工作。业务人员第一时间掌握赛事动态,直接与竞赛团队对接专业需求,沟通协调更为顺畅,部门合作更加紧密。
在“后方”,赛区气象台的一线气象预报团队提前驻训实战,并开展赛雪道全要素模拟预报。在正式比赛期间,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赤峰市气象台和赛区气象台密切沟通,多次开展专题会商和电话会商,有效提升了预报能力。
传承之二:精准的气象预报技术
在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的统一部署下,“十四冬”气象预报团队引入了北京冬奥会气象服务中表现优异的北京市气象台基于人工智能的多方法集成预报技术、国家气象中心基于深度学习的站点集成预报方法等两项成果。
同时,据内蒙古区局科技与预报处副处长马小林介绍,内蒙古气象部门在引入北京冬奥会“久经检验”的预报制作系统和现场服务系统后,基于已有的技术和人才,嵌入多重预报模式,新开发了“十四冬”气象预报制作系统和气象现场服务系统。
传承之三:优秀的冬奥气象保障人才
在北京冬奥期间,全国气象精英组成的专业服务团队通过长达五年的冬奥气象服务集训及赛事保障实践,建立了复杂地形条件下山地气象预报的业务体系。而这些精英,如今再次相聚。
喀喇沁气象现场服务团队共14人,比赛期间,还有北京冬奥气象保障专家、“十四冬”气象服务特聘专家、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挂职副台长时少英等全程坐镇指导,以“专家+现场团队”的工作模式,全力保障赛事气象服务顺利开展。
“冬奥经验”“冬奥科技”和“冬奥人才”的共同支持,使“十四冬”气象保障工作很好地传承了宝贵而又丰富的北京冬奥遗产,也为未来冰雪运动赛事的保障服务积累了宝贵经验。
(作者:王祯晗 汪晓梅 洪潇宇 责任编辑:张明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