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聚焦

观云测雨的守望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18日 来源:光明日报

    清晨5点,中央气象台会商室大厅往往是宁静的,即使站在较为偏僻的角落,也能听见键盘敲击的声音,不同岗位预报员间的交流短暂而急促……

在风云卫星、地基雷达、地面高空全维度监测和预报预警信息汇总屏幕上,我又看到了那几位打了几十年交道的“老朋友”——气旋、锋面、台风、副热带高压。

这些制造剧烈天气的大气环流系统,仿佛具有生命意志,充满活力和生机。梅雨锋云系制造了江南连绵阴雨,红色台风符号提示西太平洋的狂风巨浪,小旗符号代表的西南低空急流仿佛举起暴雨预警信号旗……当然,进入会商室的我不会有时间去感悟这些,因为我要和预报团队做一件非常酷的事——观云测雨,预报未来。

天气分析预报是一门重视实证的科学,新的天气发展概念模型必须在历史个例观测分析和预报中相互验证。这个过程有时候很枯燥,需要对几十年的观测资料重新分析;有时候很麻烦,需要接触从未了解的新知识、新领域;有时候还会令人感到迷惑,太多的矛盾信息隐藏着真正的暴雨成因。急流?地形?冷池?重力波?重大暴雨过程分析复盘研讨时,我们甚至会为此争论。经过长期探索,借助国内外最新暴雨研究成果,我们对一些以前不清楚原因的极端性暴雨过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推动着各级天气预报业务单位进一步提升暴雨预报预警能力水平。

距离中秋节还有5天,我们中央气象台预报团队就要给出节日期间整体预报结论。由于路径和强度预报难度很大,西太平洋上新发展的第13号台风“贝碧嘉”引起了我们的不安。季风、高低空急流、大气垂直切变、海温、多模式预报差异……甚至以前做过的台风暴雨个例,都进入预报分析思考范围。

不知不觉,时针指向早晨7点56分,距离全国天气会商只有4分钟。我再一次向各个预报岗位核实了最新的观测预报信息,快速走上首席预报发言岗位——此时,大屏幕上,全国参与会商单位已经全部在线准备就绪。

“大家早上好!下面开始全国天气会商……”如往常一样,我们开启了观云测雨的“守望模式”。

(本报记者陈海波、崔兴毅采访整理)

(原标题:观云测雨的守望)

(讲述人:国家气象中心首席预报员 陈涛 责任编辑:蒋芷晴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