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聚焦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试点工作见闻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19日 来源:中国财经报

春种秋收,观天测雨,气候变化一直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如何科学利用气候资源,更好地编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的供给网?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研究开展新一轮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农业气候区划工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2024年,中国气象局、农业农村部在部分省份研究开展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试点。

从沃野千里的黑土地,到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再到河网密布的长江中下游平原,近期,记者自北向南一路而下,赴黑龙江、陕西、江西等3个省份深入了解试点工作进展。尽管自然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农业生产特征有所区别,但各地均高度重视、精心谋划、扎实推进,全力以赴保质保量开展试点工作,推动农业气象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势在必行

40年“天公变脸”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近年来,地方气象、农业农村部门以及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等均强烈感受到,农业气候资源已经发生明显变化。

“积温”(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持续期间日平均气温的总和)是在黑龙江采访过程中被频繁提及的热点词汇。地处祖国最北端,且作为全国气候变暖最显著的区域之一,“热量”是黑龙江利用气候资源服务农业生产的关键着力点,也是农业气候变化首要监测分析对象。“近30年(1991—2020年)与1961—1990年相比,80%保证率下≥10℃积温全省大部地区增加100—250℃。其中,第二积温带(2500—2700℃)广大地区普遍演变为第一积温带(2700℃以上),第三积温带(2300—2500℃)广大地区普遍演变为第二积温带,第四(2100—2300℃)、五(1900—2100℃)、六(1900℃以下)积温带明显北移。”黑龙江省气象局应急与减灾处处长马旭清介绍,“简单来说,就是因为温度原因过去不能种的作物,现在有可能种植了。”

“气象灾害”是在陕西省采访过程中捕捉到的关于农业气候变化的重点词汇,近年来,花期冻害、冰雹等严重威胁当地苹果生产。

“过去是雹打一条线,现在则变成了雹打一大片。”延安市果业中心生产科科长刘光东介绍,延安降雹时间范围由此前的5—7月扩展到3—10月,而由于苹果物候期提前、冻霜期推迟导致花期冻害更加频繁,冻害发生时间段由集中于4月1—15日扩展至5月上旬。“延安市冻害高风险区域达24.4万亩、冰雹高风险区域达69.5万亩。”刘光东说。

对于世界橙乡江西赣州来说,“病虫害”是近年来柑橘种植需要高度关注、严密防控的重点风险。“我们发现,黄龙病等原先一些次要的病虫害当前已经演变为主要病虫害,严重危害柑橘产量和品质。”赣州市果业发展中心站长谢金招介绍。“上世纪70年代,信丰县柑橘发生黄龙病面积不大、危害不严重。随着气温升高、种植面积扩大,黄龙病传播媒介木虱繁殖代数增加,黄龙病发病率上升。70年代当地黄龙病发病率仅为0.1%,现在管理较好的果园为1%—2%,有的达到5%—8%。”赣州市信丰县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袁守根是将脐橙引进赣南的第一人,始终关注着农业气候变化和病虫害防控。

放眼全国、整体来看,农业气候变化情况如何?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农业气象处处长喻迎春介绍,农业气候资源变化主要呈现三个特征。一是热量资源显著增加。数据显示,近40年来我国气候变暖明显,平均气温升高1.5℃,日平均气温≥10℃活动积温增加485℃·d。二是极端天气趋多趋强。数据显示,近40年来极端降雨事件平均每10年增加8%;登陆我国的台风比例趋多、强度趋强,北上台风增加,影响范围扩大;干旱受灾率和成灾率分别以每10年1.7%和1.4%的速率递增,干旱影响范围明显扩大。三是病虫害风险加剧。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增加导致农业病虫害向更高纬度、更高海拔地区扩展,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

此外,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机械化作业大量普及,地膜覆盖、膜下滴灌等农艺措施广泛应用,传统农业气象指标也需相应调整改变;公众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迫切需要选育适应气候变化的优良品种。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和80年代初期,我国曾组织开展了第一轮和第二轮全国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对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40年过去,统筹考虑农业气候变化、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产品需求转变等因素,开展新一轮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势在必行、时不我待。”喻迎春说。

亮点频现

试点工作有序推进

根据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制定印发的试点工作方案,试点省份重点任务包括开展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农业生产普查,以及编制农业气候区划。

“与前两轮相比,新一轮全国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种类更多、更加精细。此前更多聚焦种植气候区划,此次拓展为种植气候区划、产量气候区划、品质气候区划、主要气象灾害区划、主要病虫害区划、经济效益区划等六个方面;同时,各地通过应用区域气象观测资料,结合小网格推算和3S(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等方法,可实现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精细至公里级甚至百米级。”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室研究员廖要明介绍。

2024年试点省(自治区)及作物分布示意图 国家气候中心供图

今年7月,中国气象局组织召开全国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试点工作推进视频会议,根据会议情况,试点工作有序推进、成果显著。

江西是工作进度较快的省份之一。江西省农业气象中心副主任蔡哲表示,全省坚持“按需普查、按用区划”的原则开展试点工作。普查工作方面,明确了覆盖江西省农业生产光温水方面需求的39项气候资源普查任务,联合农业农村部门编制完成江西省农业生产普查清单,包括种植制度、农作物生产成本投入等10大类、133小类数据。区划工作方面,完成了江西省柑橘种植、产量、品质、主要气象灾害和主要病虫害气候区划,其中,产量、品质、主要气象灾害和主要病虫害气候区划均为江西省首次开展。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东北平原一马平川,江西多丘陵山地、气候变化更加复杂,这对于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的精细化程度提出更高要求。“基于气候资源要素与经纬度、海拔高度等地理信息要素的统计关系模型,结合高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采用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地理信息数据处理方法,我们制成了100m分辨率气候资源空间栅格,更加清晰地反映气候要素分布情况。”蔡哲说。

走进延安市洛川苹果气象科技小院,墙上的几幅气候区划图十分醒目。陕西省农业遥感与经济作物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李美荣以洛川县为例,向记者介绍了每张图所反映的苹果种植农业气候区划信息。在陕西苹果精细化种植气候适宜区区划图上记者看到,该图划分了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不适宜区,其中,最适宜区主要分布于陕北高原与关中平原交界地带以北至陕北黄土高原海拔690—1550米的渭北塬区和向阳缓坡丘陵沟壑区,根据区划图,洛川县正位于最适宜区域内;花期冻害、冰雹灾害、高温干旱3张气候风险区划图显示,洛川县分别为轻度风险区和中度风险区、重度风险区、轻度风险区。“包括这4张图在内,陕西省共完成省级、6个主产市、6个代表县苹果种植气候适宜性、主要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78幅。” 李美荣介绍。

农业气候热量资源普查是黑龙江试点工作的亮点之一。马旭清介绍,此前,全省主要应用1961—1990年积温带分布指导作物选种,尺度较为粗略。适应气候变化,考虑到热量资源增加将为黑龙江农业生产带来更多利好,气象部门积极发挥职能作用,研究编制1991—2020年新的积温带,并与农业农村部门联合下发,指导各地充分利用热量资源,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推动粮食产能进一步提高,为全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作出黑龙江贡献。在此次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试点过程中,黑龙江增加了80%保证率计算方法下农业气候热量资源普查,包括≥10℃初日、≥10℃终日、≥10℃积温、≥8℃初日、≥12.5℃初日和无霜期等6个指标,已经完成数据计算和空间分布图绘制。

成效斐然

助力农业大发展

粮食丰产既要天公作美,也需事在人为。采访过程中,地方农业农村部门均表达了对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工作的欢迎和认可,表示该项工作为农业生产科学布局、种植结构合理调整、风险灾害有力防控提供了重要指引。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也是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发挥作用的重要方面。“作为产业部门,我们很欢迎建立农业气候资源区划,这对于产业发展太重要了!”刘光东说,一些冻害严重区域本不适合种植苹果,如果忽视灾害风险不当选址规划,老百姓不但见不到收益,还需承担高额的防冻成本。参考农业气候资源区划,便可在前期规划时有效避开不适宜区域。据了解,赣州市将农业气候资源作为赣南脐橙产业高质量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在正式印发的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中明确“根据不同地理位置及气候差异,鼓励发展一县一品”,要求“按照优势区域发展优势产业的要求,选址‘不踩底线、不触红线’,宜在海拔400米以下缓坡丘陵地建园”。

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还为地方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提供了科学指导、引领了发展方向。

“此前齐齐哈尔市涵盖一、二、三、四积温带,调整后涵盖一、二、三积温带,我们已经按照新的积温带指导选种。积温增加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可以选择生育期更长的品种,统筹农业机械化、田间管理等措施,推动大豆、玉米等产量进一步提升。”齐齐哈尔市农技推广中心推广科科长辛琳琳介绍。

黑龙江省依安县北纬47度绿色有机科技园区内的依安红旗气象观测站 喻迎春 摄影

“为更好应对极端天气增加,我们着力加强抗逆性强品种、早熟品种的研究培育。”赣州市柑橘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严翔介绍,他们会根据当地农业气候条件向农户推荐适宜品种,例如宁都、石城等北部地区遭受冻害风险高、程度重,则推荐龙回红等抗寒性较好的脐橙品种。

从“春种一粒粟”到“秋收万颗子”,农业生产需要统筹考虑、系统推进各项工作。采访发现,各地均高度重视在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工作推进过程中,同步加强农事气象服务、完善田间管理措施。许多地方气象部门和农业农村部门建立了密切合作的工作机制,气象部门提供精细化的预测预报服务,农业农村部门据此进行农技指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及时获取信息,相应采取田间管理措施,各方共同努力降低因灾损失、提高生产质效。

“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预报有针对性地提供技术指导,我们更有底气了,农户采取田间管理措施也有章可循了。”嫩江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刘月辉说。

“我每天早晨第一件事便是查看天气。”信丰县脐橙种植大户卢培金说,自己是个实实在在的气象爱好者,在收集气象部门发布的气象预报信息后,他会及时向各位果农传达,并提出管理建议。

总结经验、再接再厉。喻迎春表示,根据今年7月试点工作推进视频会议有关部署,下一步,地方气象部门要持续优化工作机制,加强与地方政府、高等院校、相关企业协同合作,积极开展新数据、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研究,坚持“边普查、边完善、边应用”原则,加快成果检验和落地,全面总结试点经验,积极推动相关工作开展,促进区划成果发挥重要作用。

(原标题: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试点工作见闻

(来源:中国财经报 作者:苏望月 李京 责任编辑:蒋芷晴)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