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成就

聚焦主责主业 科技成果支撑气象高质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27日 来源:

近年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气科院”)在科技领域持续发力,聚焦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预警、碳中和监测等关键领域,加大科研投入,强化国际合作,涌现出一系列创新成果,为气象高质量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聚焦科技前沿 产出高水平原创成果

气科院始终站在科技前沿,致力于产出高水平原创成果,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8月18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十大进展”发布会发布了以重大科学发现和科学对策为主要内容的十大标志性进展成果。气科院牵头组织其任务一“西风-季风协同作用及其影响”,创建了青藏高原大气水分循环综合观测系统和青藏高原多圈层地气相互作用(水热交换)综合立体观测平台,提出了复杂地表综合科学观测和理论研究集成的创新理念, 构建了青藏高原高时空分辨率青藏高原环境遥感多源信息数据集、大气水分循环综合观测数据和多圈层地气相互作用过程数据集,为青藏高原三维立体大气水分循环结构与复杂地表地气相互作用过程新认知及其对天气气候影响机理研究奠定重要基础,也为解决国家重大工程气候应对难题提供技术支撑。

在碳中和与气候变化的议题上,气科院大气成分与环境气象研究所(碳中和监测与评估中心)所长王志立、研究员雷亚栋等人与国内外科学家合作,研究成果为开展碳中和约束下气候变化对全球太阳能风能潜力的影响评估、未来跨区域和跨来源的可再生能源有效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关于复合型极端高温事件的检测归因和预估研究也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多次入选《自然》杂志研究亮点,多项研究成果被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引用;“大气气溶胶光学组分定量遥感及其环境气候效应研究”实现了我国地球大气气溶胶组分定量遥感算法在国际上从跟跑到并跑的根本性转变;长期持续追踪分析极地气候环境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形成系列决策材料与《极地气候变化年报》,为我国深入参与极地治理建言献策。

面向核心业务 推进成果转化应用

气科院不仅注重理论研究的深度,更致力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五年来,气科院已有近50项成果成功转化应用于国家级与省级业务单位,涵盖了碳源汇监测、雾-霾数值预报、台风快速更新短临预报等多个领域,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气科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小曳牵头的碳中和研究团队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创新性建成我国首个基于CO2浓度观测“自上而下”方法且可业务化运行的碳源汇监测核校支撑系统。该系统是我国第一个同化大量全球、中国CO2浓度观测数据,反演人为碳排放和自然碳交换变化,可业务运行的全球(1度×1度)、中国区域(45千米×45千米)、省市(9千米×9千米,5千米×5千米)四级嵌套网格碳源汇监测核校支撑系统,可客观、全面、及时监测与核校全球、全国、省、市及格点尺度人为碳排放总量变化、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变化,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开展碳源汇监测核校及国际气候变化谈判提供有力支撑。

在气象预报和服务领域,气科院牵头开发的台风快速更新短临预报系统实现业务运行,为中央气象台台风天气会商提供实时产品支持;生态文明绩效考核气象条件贡献率评价系统实现气象、卫星遥感信息与模型的智能融合及气象与人为影响生态质量的分离,在全国推广应用;多波段多体制双偏振天气雷达数据质量分析与质量控制技术较好解决了不同体制下雷达数据一致性问题,在中国气象局直属业务单位和18个省得到广泛应用……

气科院还拓展专业气象服务新赛道,联合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依托中国气象局金融气象重点创新团队,共同研发推出中国金融气象指数与服务平台(V1.0),针对能源、农业农村、交通运输、电力行业的应用场景,创新构建出与实体产业在生产、经营及管理等气象风险敞口相匹配的、具有经济指示意义的金融气象服务产品,为促进气象数据要素赋能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金融气象指数与服务平台(V1.0)界面

展望未来,气科院将继续秉持创新精神,聚力科技攻关,产出更多代表国家水平的标志性成果。

(责任编辑:郭曼如)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