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成就

强创新 开启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高速通道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18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自治区气象局紧贴新疆“五大战略定位”和新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抢抓历史机遇,促进科研、业务和人才融合发展,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不断迈上新台阶。

聚焦需求兴研发,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新疆气象部门明确主攻方向,科学配置资源,有计划培育和申报科研项目,科技投入连创新高。2020年至今,新疆气象部门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30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各1项、自治区重点研发专项、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各3项,地方科技经费投入迅猛增长。近3年,新疆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气象高质量发展评估中均名列前茅。

千方百计育人才,创新基石日益坚实。新疆气象部门出台《新疆气象人才发展规划(2023—2035年)》《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新疆气象人才工作的若干措施》等;建立“联系专家制”“培养导师制”,实施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和青年干部培养提升工程;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新疆分院陆续建成雷电防护、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等实训平台;与喀什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合作,拓展人才供给渠道。2020年至今,有21人入选中国气象局“十百千”人才计划,其中领军人才2人、首席专家3人。66人入选自治区地方人才培养计划,15人入选自治区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特培计划,入选中国气象局青年创新团队、自治区天山科技创新团队、“小组团”援疆团队各1支,并组建9支局级创新团队。

搭建平台聚才智,创新动能更加强劲。新疆气象部门形成了特点突出、布局合理的科技平台体系——塔克拉玛干沙漠气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于2021年入选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23年被科学技术部评估为“良好”,中国气象局树木年轮理化研究重点开放实验室入选中国气象局重点开放实验室和自治区重点实验室,阿克达拉国家大气本底站入选中国气象局野外科学试验基地,新疆沙漠气象与沙尘暴重点实验室入选自治区重点实验室,乌兰乌苏绿洲农田生态与农业气象试验站入选首批自治区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新疆人工影响天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自治区科技厅确定为自治区技术创新中心并予以支持,全国首个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地新疆,正在推进建设的天山云水资源野外科学试验基地群等一批科技平台,成为推动科研与业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

新疆气象部门将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的需求转化为气象科研院所改革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自治区政府和中国气象局共建新疆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创新研究院,在人才引进、科技项目、创新团队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在哈密设立分院,加强对地方气象科技创新的辐射引领。

中昆仑山顶人工影响天气云水资源综合观测系统平台 图/王小飞

研用融合促发展,创新效能全面显现。自2020年以来,新疆气象部门获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一、二等奖各1项,中国气象局科技成果评价优秀1项、良好7项,中国气象服务协会气象科技创新奖2项,中国铁道学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共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22篇,SCI、EI收录129篇,高影响因子论文25篇,出版专著12部,获得发明专利20项,制修订标准15项,其中气象行业标准2项。“丝路气象”手机App服务专业用户达54467人,气象服务信息实现更为精细的投放。“短时强降水预警技术”“中亚睿图数值模式系统”等40余项成果业务转化应用;“兰新线百里风区大风趋势预报技术研究”等14项成果在交通、能源、农业等行业服务中实现转化,有力提升了气候可行性论证、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等专业气象服务产品的科技含量。

此外,自治区气象局还大力拓展局-企-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服务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新疆大学合作成立新疆大飞机气象创新中心,打造航空气象创新高地;与新疆大学、东华软件股份公司合作成立新疆气象大数据众创平台,加强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与气象深度融合应用;与华为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算力能力、数字信息建设、人工智能应用等方面加强合作;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发挥区位优势开展国际气象合作,连续举办7届中亚气象科技国际研讨会,今年6月在乌鲁木齐举办的首届中国—中亚气象合作论坛成果之一,就是在2015年《中亚气象防灾减灾及应对气候变化乌鲁木齐倡议》基础上,通过了新一轮合作倡议。

(作者:何玉婷 闫晓娜 责任编辑:郭曼如)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