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成就

北京通州:聚焦大运河 共筑“通武廊”气象协同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29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近年来,北京市通州区气象局围绕大运河气象服务保障、区域灾害天气联防联控、联合调研、生态服务等方面,持续推动“通武廊”气象协同发展。

  “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大运河,如同一条蜿蜒的巨龙,穿越古今,连接南北,也串联了通州、武清、廊坊三地。

  2022年,北运河通州段在沉寂了80多年后再次全线通航,这是列入三地气象部门重点工作目录中的一件大事。而早在2019年,通州区气象局已联合三地气象部门启动京杭大运河气象服务保障项目,每日制作北运河气象服务专报,并在运河通州段沿线布设气象监测站点28个,通过站点、雷达以及卫星的数据共享,为堤岸整修、河道治理、水体改善及旅游通航提供气象服务保障。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炬接力活动期间,为保障圣火在城市副中心安全传递,通州区气象局在北运河岸边搭建起移动气象观测站,实时监测气象要素,逐小时滚动提供预报。冬奥会后,通州区气象局争取到通州区的科技项目支持,引进冬奥会“百米级、分钟级”核心技术落地“通武廊”大运河气象服务保障协同系统,并在大运河4艘游船上安装微型气象站,实时监测运河航道风力、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满足游船通航的精细化气象服务需求,结合游船动态位置实时提供智慧气象服务,推动大运河场景式气象服务应用,为“通武廊”运河服务保障提供示范。

北京市通州区气象局工作人员在北运河游船安装微型气象站。图/赵志泉

  通州因运河而兴,城市副中心又依运河而建。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直面发展需求,通州区着力提升超大城市气象灾害防御水平。今年汛期,通州区累计降水量比常年偏多1.1倍,个别站点小时降雨量超100毫米,局地突发对流引起的小范围强降水频发,对城市安全运行造成极大压力。通州区气象局牵头制定“通武廊”小流域天气会商联防联控及复盘总结机制,规范区域灾害协同防御流程,加强与“通武廊”区域的联合会商、协同“叫应”,逐半小时滚动发布京津冀和通州区雨情水情信息,有效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三地气象部门通过数据共享、联合会商,互相查漏补缺,为流域雨情和水情的科学研判形成支撑合力。”通州区气象局副局长温煦介绍。

“通武廊”三地气象部门通过通武廊气象灾害防御协同工作平台进行联合会商。图/韩启蒙

2022年北京市通州区气象局现场保障北京冬奥会火炬传递活动。图/赵俊峰

  水城共融、蓝绿交织的花园城市是通州区的生态本色。按照计划,三地气象部门将合力推进区域生态气象保障服务技术研发,深入分析区域城市绿地面积、地表温度、植被指数、植被覆盖度、水体面积等。作为服务保障的基础,通州区气象局统一生态气象观测站升级标准,制定《“通武廊”三地毗邻地区气象观测站网建设方案》,加强与环保部门配合,持续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及时发布一氧化碳气象指数预报、杨柳飞絮服务材料和预警信息,加强区域间气象监测合作,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气象支撑。

  此外,通州区气象局创新调研机制,牵头组织“通武廊”三地气象部门共赴上海、江苏两地,就跨省区域气象协同发展进行联合调研,加快建立新型智慧气象服务体系,打造京津冀气象部门气象高质量发展“新样板”。

(作者:张明远 高晓容 责任编辑:郭曼如)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