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天津市武清区气象局积极融入“通武廊”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一盘棋”,在推进三地气象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先行先试”中破题,实现深度突破、多点开花,在一体化融合发展中结出累累硕果。
走进武清区气象局的气象预警大厅,一块弧形高清LED电子显示大屏映入眼帘,屏幕上滚动显示了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实况数据、天气实景、历史极值、专业气象服务等动态信息,如同气象数字化管理的“神经中枢”,精准显示着气象预报预警服务的每一个细微环节。
“‘神经中枢’主要指的就是‘通武廊数据可视化驾驶舱’。”武清区气象台副台长吕玉环说。她轻触鼠标,屏幕上立刻切换至各个模块的展示画面,“通武廊”气象部门可通过该平台获取这里所有的数据信息。
天津市武清区气象局开发的“通武廊数据可视化驾驶舱”平台。图/张妍
该显示平台构建了多层级指标的数字驾驶舱,通过多种可视化手段全面、清晰、高效展现通武廊区域的气象灾害风险、灾害风险态势、业务运行等情况。“为推动通武廊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今年,我们以数字赋能为抓手,在全区新建310个微型智能气象观测站,利用云存储等数据管理技术将数据接入‘通武廊数据可视化驾驶舱’,实现‘通武廊’地区气象要素数据、业务管理互通互联。” 吕玉环说。
今年汛期前,武清区气象局开发了“气象感知”微信小程序等微型智能气象观测站配套系统,支持用户查看多站点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降雨及天空图像等气象要素的实况信息、预报信息以及历史数据。在7月31日出现的大到暴雨过程中,区应急管理局利用该微信小程序开展镇街和村(社区)的两级调度,有效降低了暴雨致灾风险;区水务局通过该微信小程序实时了解到水库和水利设施附近降雨情况,为水利调度指挥提供了有力支撑。
天津市武清区气象局在北运河六孔闸建成的微型智能气象观测站。图/张妍
织密气象互联“一张网”,只是助力“通武廊”气象智慧化发展的冰山一角。随着大数据分析、可视化等前沿技术的全面融入,武清区气象局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对气象信息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推进气象数据一体化开放共享,以此为抓手推动“通武廊”区域气象高质量协同发展。
今年,武清区气象局牵头优化升级“通武廊”气象灾害防御协同平台,新增了“联合服务产品”模块,融入三地地图数据、实时气象数据、历史气象数据、精细化格点预报数据等多源气象资料,可供三地气象部门快速查询并一键式发布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同时,升级后的“通武廊”气象灾害防御协同平台还畅通了面向各地党政部门决策服务的“微循环”,武清区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姚巍在回忆2023年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的服务时说:“通过气象灾害防御协同平台,三地气象部门共联合会商18次,制作联合气象服务材料16期,助力区政府转移3.3万余名群众。”
一水相连,文脉相通,大运河武清段地处大运河文化带核心区,是武清的历史之脉、文化之源、发展之基。继大运河通州段、香河段通航之后,武清段也将实现通航。为进一步提升“通武廊”大运河通行气象服务保障能力,武清区气象局依托武清区汛情监测能力提升与应急气象保障工程项目,在武清区大运河沿线选址建设10个微型智能气象站,并将采集的气象信息录入“通武廊”大运河通行气象服务系统,为“通武廊”大运河场景式服务提供精细化的气象监测数据支撑,助力将大运河武清段打造成为展示“千年运河、魅力武清”的亮丽名片。
(作者:郭玲 杜亚军 责任编辑:郭曼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