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千年运河启新脉 “通武廊”气象合作交出亮眼成绩单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29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千年运河连接京津冀,由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廊坊市三地组成的“通武廊”地区,地相接、水相连、人相亲,被称为“小京津冀”。近年来,“通武廊”三地气象部门攥指成拳,牢牢把握重大历史机遇,同心同向同发力,积极为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试验示范区注入气象活力。

从北运河远眺燃灯塔。图/黄福应

下好协同发展“一盘棋”

干事业、谋发展,“通武廊”三地气象部门频频出招。

从2017年到2023年,三地气象部门两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不断深化“通武廊”气象联防联动机制,坚持以党组织联学联建联创为引领,在灾害性天气联防、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协同等多方面建立联动机制,携手打好“优势牌”,锚定目标下好“一盘棋”。

北京市通州区气象局充分利用“通武廊”协同“叫应”平台,强化三地气象数据共享与气象灾害协同应对,将“百米级、分钟级”融合预报系统等核心技术引入该平台,推动三地气象服务精准化、高效化,气象灾害联防能力显著提升。

天津市武清区气象局聚力综合业务、气象感知、服务供给、科研攻关及基础保障“五项能力跃升”,组织开发“通武廊”气象灾害防御协同工作平台,交汇三地气象监测数据和预报预警信息,实时共享“通武廊”三地全域450余套气象观测资料。

河北省廊坊市气象局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三评”改革,强化“通武廊”部门间、局校、局企合作,打造“需求—研发服务效益”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助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发展,并牵头组织业务培训,促进三地业务人才综合素质提升。

2024年,三地气象部门制定九大重点任务,“通武廊”气象联防协作高水平样板正加速形成。

2024年5月,“通武廊”三地气象部门与江苏省常熟市就跨省区域气象协同发展进行座谈。图/乔媛

绘好服务保障“一张图”

相邻的地理位置和相通的天气过程,让三地气象部门成为预报服务紧密相连的“共同体”。

今年汛期,三地气象部门建立“通武廊”气象工作专班,完善小流域天气会商联防联控机制,依托“通武廊”气象灾害防御协同工作平台,建立“云上”共享数据集,实现了观测“一张图”,为三地预报员决策分析安装了“千里眼”。

在汛期前,通州区气象局邀请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为三地业务人员开展培训,牵头制定《“通武廊”小流域天气会商联防联控及复盘总结机制》,规范区域灾害协同防御流程。武清区气象局牵头升级协同工作平台,建设通武廊联合决策产品制作系统,实现了“通武廊”地区雨情分钟级决策产品制作和共享,有效提升了三地在气象灾害防御协同方面的辅助决策能力。廊坊市气象局组织召开重大天气会商,共享预报预警和实况、灾情等信息,为三地党政部门掌握上下游雨水情、指挥调度防汛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据统计,三地气象部门年均联合发布服务产品30余期,实时共享各类气象服务产品年均约700余次。数据汇聚的背后,是三地气象部门打破区域限制、实现高效联动的有力探索,数据共享、联合会商、联动服务的新模式,让三地气象部门应急保障水平再上新台阶。

“通武廊”三地气象部门通过通武廊气象灾害防御协同工作平台进行联合会商。图/韩启蒙

打好科研攻关“组合拳”

对于同处北运河上下游的“通武廊”来说,“数字化”“场景式”的协作互动能让气象服务保障更为频繁畅通。三地以此为纽带,着眼于运河不同区段,打好科研攻关“组合拳”。

2022年,北运河通州段全线通航,通州区气象局建成“通武廊”大运河气象服务保障协同系统,引入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睿思系统500m和100m格点分析和预报数据,结合闷热指数、度假游玩指数等形成综合游玩指数,运用3D可视化建模渲染技术展示气象数据和产品,为大运河4艘游船安装微型气象站,为“通武廊”运河通航提供了“场景式”服务示范。

过通州北关闸,大运河一路向东南而下,途径廊坊。廊坊市气象局组建“香河县旅游通航船舶保障工作群”,2023年在“通武廊”气象灾害防御协同工作平台增设“北运河通航气象服务”模块,实现北运河区域综合气象监测、格点数值预报等功能,精细化“观云测雨”护航运河沿岸建设。

北运河武清段全长62.3公里,位居天津段之最,武清区气象局着力构建全域精密气象观测新格局,建成微型智能气象观测站311个、区域自动气象站26个、X波段天气雷达1部。预计至2024年底,全区站网密度可达1.85公里,有效弥补蓄滞洪区、重点防汛河段、气象灾害易发区等气象观测盲区;全面升级北运河旅游、航运气象服务系统,助力提升运河沿岸气象服务精细化水平。

近年来,“通武廊”三地气象部门不断夯实人才队伍建设,聚焦灾害性天气短临预警和机理研究等方向,联合申报海河流域气象科技创新项目1项、天津市气象局“通武廊”专项项目4项。

通州水韵,武清绿脉,廊坊桥乡。“通武廊”气象协同发展正在京津冀大地上循着预报更精准、服务更精细、灾害应对更高效的方向“拔节生长

(作者:杨莹 张妍 吕玉环 张明远 符杰 责任编辑:栾菲)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