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干笃行

气象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丨部门联动保障交通安全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02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编者按:今年12月2日是第十三个全国交通安全日。气象是交通通畅、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进一步增强公众出行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近年来,气象部门联合多部门协同发力,围绕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优化提升、长江主航道水运安全、多式联运物流畅通等领域,深化部门合作,强化交通气象保障工作。

吉林:“一网一号一人”实现铁路分路段分时段预报

11月25日至27日,吉林遭遇大范围雨雪、大风及寒潮天气,对民生安全尤其是铁路交通安全产生严重影响。与此同时,一次精细、专业的气象服务正在进行。

11月24日,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邀请辽宁、吉林省气象服务中心专家驻场研判辽宁、吉林两省雨雪过程。辽宁、吉林气象部门随即开展区域联防,动态跟踪天气实况并开展预报服务,驻场预报员落实递进式气象服务机制,对过程发展形势、降雪量级、不同相态转换时间、具体影响的路段范围等做出精准预报,对可能出现暴雪的重点路段提供相应的灾害预报。26日,吉林部分铁路出现积雪积冰,由于保障措施到位,未出现客车慢行等情况。

吉林地处我国东北部,省内纵横交错着东北地区各重要铁路运输线。传统模式下,缺乏分路段、分时段预报,是铁路气象服务最为致命的瓶颈。“工务段管辖范围较大,笼统的预报没办法帮助铁路部门在短时间内分析出预报所涉及的地区,全线盲目沿检在时间、人力、资金等方面均消耗过大。”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长春工务段桥隧科副科长丁震说。

吉林气象部门联合沈阳铁路局排查隐患点 吉林省气象局供图

为攻克逐路段、时段预报难关,自2019年起,吉林省气象局着力探索专业气象服务发展新路径,启动铁路气象服务工作专班,探索开展“一网一号一人”模式——建设吉林铁路气象服务网,开设吉林省铁路气象服务公众号,调派预报业务骨干开展驻场服务,为铁路运营提供精细化路段气象要素天气预报和预报预警服务。

吉林气象部门打造全省首个“铁路+气象”专业气象服务平台,实现气象服务数据与铁路线路信息、防洪雨量阈值的深度融合,提升铁路防洪工作效率。在创新模式的推动下,铁路气象服务突破了传统气象服务瓶颈,受到铁路部门的肯定。

2024年2月,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向吉林省气象局致感谢信。9月,双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赵俊对多年来吉林气象部门提供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希望两部门进一步深化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共同推进铁路运输安全与防灾减灾工作。

2024年5月,吉林省气象局组织召开专业气象服务联盟启动会,成立铁路气象服务联盟,积极探索省、市合作新模式,推进全省铁路专业气象数据服务集约化发展。模式在长春、延吉两个工务段试运行,得到铁路部门的肯定和好评,“一网一号一人”模式在全省范围内6个铁路工务段开展集约化融合服务。

目前,吉林气象部门已建成吉林首个行业气象服务系统——“铁路+气象”专业气象服务系统,涵盖9个栏目、30项专业气象服务产品,实况气象信息十分钟快速更新,铁路气象服务常规预报、预警和专项预报产品实时发布,各铁路工务段辖区短、中、长期等预报均可便捷查询。

该系统能够快速更新铁路沿线2000余个自动气象站的雨量数据、雷达卫星等多种定制化实况数据产品,300余个路段的超三级警戒雨量报警、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实时提示、沿线逐3小时降水量预报及近300个车站天气预报产品。系统受到铁路部门高度认可,已纳入吉林省各铁路工务段铁路防洪业务。

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公务处高峰表示:“气象服务对铁路防洪、防寒工作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之前铁路巡检是粗放式的管理模式,自从开展‘一网一号一人’服务,极大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张欣彤 陈雷 付焱焱

浙江:全流程服务助“义新欧”驰骋新丝路

铁轨连通欧与中,班列飞驰送繁荣。11月18日上午,X8020次中欧班列从义乌西站启程,驶往逾1.3万公里外的西班牙马德里。这一天,义乌中欧班列迎来开行十周年节点。

“义新欧”中欧班列(义乌平台)跨越万里、连接东西,10年来,班列累计开通运行20条线路,辐射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0多座城市。如何让这条运输生命线在多变的气象环境中安全畅行,是气象部门长期的课题。

为当好钢铁驼队的“气象卫兵”,浙江省气象部门自2019年以来,在边做边试中开始了对商贸气象服务的探索。义乌成立全国首个“一带一路”商贸气象台,创新开展全天候“跟车”式气象服务,常态化运行手机版和网页版义新欧商贸物流气象服务保障系统。系统可在实时跟踪班列运行情况的基础上,为物流企业和班列商户提供精准气象预警信息,通过主要城市气象实况及未来15天的气温和降水等预报服务,助力提前应对气象灾害,提升物流效率。自试运行以来,系统已累计服务5400余列次中欧班列,为800余家物流企业、外贸商户提供精细化物流气象服务。

中欧班列义乌-马德里开行十周年 图/王建明

目前,平均每天有4趟中欧班列抵离义乌,随着中欧班列辐射范围越来越广、货品越来越丰富,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细致。自2023年8月起,气象部门与义乌市国际陆港集团有限公司以“一带一路”“四港联动”相关业务场景为主题,在气象保障中欧班列、卡航物流、集装箱吊装等方面开启更深层次的合作,推动气象服务覆盖运输全流程。

走进“义新欧”中欧班列始发地义乌铁路西站口岸,新建的多要素自动气象站正在实时为口岸工作人员实时推送温度、雨量、风向、风速等要素。作为双方合作的工作内容之一,它有效提升了集装箱吊装作业时长,物流场站作业效率提高10%以上。

“现在我们有4名吊车司机,平均每人作业8小时,吊装500个到600个集装箱,多的时候要吊装1000个左右。灾害性天气不仅影响吊装效率,更对我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负责集装箱装卸作业的朱林峰说,“气象部门推送的天气信息及时准确,能够合理指导我们什么时候该停止作业,超阈值提醒功能更是有效保障了作业安全,我们作业时更安心了,工作效率也大大提升。”

在今年3月25日的冰雹大风天气过程中,义乌市气象局提前发出气象预警信号,现场工作人员及时叫停铁路西站的货物运输和集装箱吊装作业,迅速转移高空作业人员和室外堆积货物,减少了因极端天气情况造成的经济损失,保障了工作人员生命安全。

“不仅仅是冰雹,集装箱作业装卸、存储、运输等各个环节的调度,都与雾、雪、风、雷电等天气条件十分密切。”义乌市陆港铁路口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菁华介绍。

义乌市气象局已组织专家团队对此进行论证,希望形成统一的气象安全标准体系,以精细化气象服务保障吊装设备及工作人员施工安全。(张晓晨 吴其侃

江苏:数据融合 打造恶劣天气应急处置新模态

9月16日,今年第13号台风“贝碧嘉”在上海浦东临港新城沿海登陆,对江苏产生较大风雨影响。此时正值中秋假期,交通运输、日常出行的需求旺盛,高影响天气的放大效应更加明显。

紧要关头,江苏气象部门倾力打造的恶劣天气交通预警处置工作新模态发挥作用。江苏气象部门通过恶劣天气交通预警处置集成综合平台,提示相关部门需密切关注台风带来的降雨导致的能见度下降和路面湿滑,以及大风天气对交通运营安全造成的不利影响。在台风影响期间,服务团队多次制作发布交通气象服务信息、趋势预报等,滚动发布降水短时预警、降水临近预警、台风预警。

根据气象部门发布的服务材料,G40沪陕高速公路崇启大桥段,启东南、启东北、启东东收费站相继关闭;G15沈海高速公路盐城段、G1515盐靖高速公路泰州段等采取限速80千米每小时的管制措施。在精细化的服务保障和有关部门及时响应下,全省高速公路总体运行平稳。

台风“ 贝碧嘉”影响期间,江苏气象部门交通气象值班人员制作专业服务材料,做好服务保障。江苏省气象局供图

2020年9月,中国气象局和公安部联合开展恶劣天气交通预警处置试点工作。江苏作为试点省份,从机制、数据、技术、流程、系统等方面同步发力,通过与公安部门深度融合和实战检验,成功打造恶劣天气交通预警处置工作新模态。

通过组建专业团队,建立技术交流、定期会商、应急处置联动等机制,江苏气象部门联合公安交管部门制定交通应急处置预案,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实时获取各类气象数据和交通监控信息,搭建恶劣天气交通预警处置集成综合平台,打破气象、交通、公安交管数据壁垒,加强浓雾、道路结冰等高影响恶劣天气预报预警的科研攻关,最终形成一套气象信息监测显示、预报预警流转、交通数据信息反馈、恶劣天气管控措施发布、交通预警应急处置、结果反馈评估的规范流程、技术标准和工作闭环,并在多次实践中规范固化。

江苏气象部门还针对浓雾、结冰等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痛点”天气进行攻关,实现对浓雾和道路积雪结冰的精准监测预警,综合识别准确率达92%以上。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江苏气象部门针对浓雾团雾监测预警时间提前了1小时,大雾消散预警提前了半小时,道路结冰预警提前24小时。

目前,相关工作成果已在全国218条高影响路段实际应用,优化提升后交通事故数同比下降43.6%,道路封闭次数同比降低57%,交通延误时间同比缩短52.6%,提升社会经济效益23.78亿元。

江苏气象部门还积极扩展交通气象服务范畴和方式,参加省级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排查推进会议,加快推动全省高影响路段排查工作。

接下来,江苏气象部门将持续提升恶劣天气预警处置能力,加快推进交通气象行业标准建设,积极配合开展预警产品检验和218条优化提升路段效益评估工作。(陈晓颖

湖北:协同发展下好长江航运气象保障“一盘棋”

9月30日,6个自动气象站分别在湖北省荆州李埠长江公铁大桥、观音寺长江大桥和沿江4座码头上建成,标志着长江流域气象中心与长江海事局深度整合资源,加快推进长江干线航道气象监测站网建设迈上新台阶。

长江海事局联合当地气象部门在武汉航段新增7个能见度监测站,长江干线航道沿线的4部X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也即将投入使用。

长江流经湖北巴东,江水碧绿、河岸青翠,轮船、桥梁与霞光交相辉映。图/焦国斌

湖北水路货运量稳居长江中上游首位,保障水上交通安全,是湖北气象部门关注的重点。近年来,湖北省气象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形成长江流域气象协同发展“一盘棋”新格局,共同保障长江航道交通安全。

加强统筹行业力量,实现流域气象监测设施共谋共建。湖北省气象局与长江委、长江海事局签订合作协议,按照气象行业标准在长江干线航道码头建设自动气象站;建立重要节点雨水情联合提醒机制,共同编写《长江流域气象水文专报》,报送长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及流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防指、水利、气象部门,实现数据共享、产品共用、业务共融,提升灾害联防能力。

提升气象专业水平,沿长江一线建设长江中游暴雨监测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强化科学研究。湖北省气象局以长江流域气象中心为依托,协调流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加强与长江委、长江海事局合作;以华中区域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为依托,提升人工影响天气指挥协调能力,为长江大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战略在湖北实施,以及抗旱减灾等提供有力支撑。

航道气象站 图/陈城

搭建科创平台,构建流域气象科技协同攻关机制。湖北省气象局积极建设全国暴雨研究中心、设立暴雨研究开放基金,建立跨部门跨省区人才交流机制,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央企服务国省协同机制,形成专业气象服务新模式,出台业务科技协同办法,深化业务改革,强化流域中心统筹协调。

“过去24小时累计降水量已超过200毫米!请加强防范!”6月21日晚,赤壁市气象台发布暴雨红色预警后,副台长龚梅立刻打电话给长江水利委员会陆水试验枢纽管理局水文处。22日10时,陆水水库泄洪,提前开启淦河闸坝,为咸宁城区排涝留出空间。荆州、恩施、宜昌等强降水影响地区各部门联防联动,提前调度、腾库迎汛,针对红色预警覆盖区域开展精准靶向调度。

今年以来,针对年初低温雨雪、冷空气大风,秋冬大雾,春夏强对流,汛期强降雨及高温等高影响天气,湖北气象部门共发布长江水道通航天气预报、重点港口天气预报612期,为长江通信管理局开展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提供依据。在6月18日至20日长江流域中下游入梅后首场降雨过程中,多地出现大到暴雨。根据长江流域气象中心提供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武汉、九江、芜湖等地的海事部门及时发布水上交通预警26期,有效避免了水上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高迅芝 何明琼 童奇

(责任编辑:张林)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