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节气,太阳到达黄经195°,一般在每年公历10月7日至9日。随着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地面接收到的太阳热量不断减少,气温继续下降,露水变得更冷,快要凝结成霜,故为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的记载。 寒露与白露的“露”字是水汽凝结之意,但与白露相比,寒露时的气温更低,故有“露水先白而后寒”一说。 |
寒露节气,太阳到达黄经195°,一般在每年公历10月7日至9日。随着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地面接收到的太阳热量不断减少,气温继续下降,露水变得更冷,快要凝结成霜,故为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的记载。
寒露与白露的“露”字是水汽凝结之意,但与白露相比,寒露时的气温更低,故有“露水先白而后寒”一说。
寒露有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意为时至寒露,鸿雁在空中列队南飞越冬,古人有先到为主、后至为宾的说法,从白露时节开始南迁的鸿雁,到了寒露时节就已经是最后一批了,而到南方的时间也晚于白露时节迁徙的鸿雁,故称为“宾”;天气渐寒,雀鸟没了踪影,海边却出现很多外壳颜色及条纹与雀鸟相似的蛤蜊,古人看到便以为是雀鸟所变;深秋时节,百花逐渐凋零,但秋菊却开始盛开。
寒露是秋中之秋,天气变化节奏快。就全国平均而言,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降水减少速率最快,也是平均气温下降幅度最大的节气。
进入寒露,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时有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较大,并且雨季结束,秋燥明显。俗话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转眼到寒露,翻箱找衣裤”,说明这时气温已经开始下降,人们要开始注意防寒保暖。
寒露过后,我国平均气温地域分布差异明显。长江沿岸地区最高气温较少高于30℃以上,华南地区最低气温也多低于20℃;10℃等温线南移至秦岭淮河一线,长城以北则普遍降到0℃以下。此时南方虽还未完全走出夏季,但秋意渐浓;北方已俨然是一派深秋景象,东北和西北部分地区甚至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寒露时节,天气常常晴空万里、昼暖夜凉,对秋收十分有利。所以寒露至霜降这段时间是秋熟作物成熟、越冬作物开始播种的秋收秋种大忙季节,也是秋管的重要时期。
北方地区此时正值玉米、红薯、黄豆、花生、大葱、山楂等的收获期和棉花采摘期,同时也是冬小麦种植的农忙时节。“寒露种小麦,种一碗,收一斗”“晚种一天,少收一石”,此时农户一般会全家齐上阵,加紧播种进度,以免影响小麦产量。“九月寒露天渐寒,整理土地莫消闲”,秋收过后,还有翻地的农活要忙。此时翻地除了有利于养地,还能通过夜间低温将翻到地表的虫卵冻死,减少来年庄稼的病虫害。
南方地区,农民赶在寒露节气种植油菜、蚕豆等耐寒作物,此时单季晚稻即将成熟,开始收割,双季晚稻正处于抽穗灌浆期,应加强田间管理。这一时期最怕“寒露风”,即秋季冷空气入侵南方后,带来显著降温,造成晚稻瘪粒、空壳减产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它也是南方晚稻生育期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为了抵御“寒露风”的影响,可采用施农家肥强壮株秆,加强田间灌溉保持温度等措施。
寒露传统习俗主要有赏枫叶、吃芝麻、吃螃蟹、饮秋茶等。寒露到,天气转寒,人们为了适应天气变化,讲究养阴防燥、润肺益胃,于是就有了“寒露吃芝麻”的习俗,芝麻具有润肠燥、排毒的功能。
寒露节气凉爽宜人,非常适宜户外活动,又与重阳节相近,所以人们有登高习俗,寓意“步步高升”“高寿”之意。登高习俗主要流行于黄河以北地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一时节也是赏枫叶的好时候,此时登上山峰,欣赏漫山红叶,已成为北方人们秋季十分热衷的户外活动。
在江南地区,除了赏菊、吃蟹,人们还喜欢钓鱼。寒露后天气渐凉,水温也下降到鱼类喜爱的温度,在太阳晒不透的深水区,一些鱼儿喜欢游到温暖向阳的浅水区觅食,此时垂钓易上钩,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秋钓边”。
《池上》
唐·白居易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
独立栖沙鹤,双飞照水萤。
若为寥落境,仍值酒初醒。
策划:栾菲 文字:张倩 摄影:林利军 制作:李响 设计:李梁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