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期间,气温逐渐升高,雨水增多,农作物迎来了生长的黄金期。然而,各种病虫害也悄然出现,威胁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影响粮食产量安全。“三夏”期间,作物会“患”上哪些病虫害?又该如何防范和应对?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龙圩区大坡镇交村村生态蔬菜种植基地,农民喷洒微生物制剂,科学控制病虫害,提高种植效益。 图/颜桂海
病虫害是病害和虫害的统称。病害主要由真菌、细菌和病毒引发,而虫害则是由有害昆虫诱发。“三夏”期间,玉米、水稻、棉花、大豆等农作物都面临着不同病虫害的威胁。
草地贪夜蛾对玉米“情有独钟”。它们啃食玉米叶片,直到叶子枯黄。吃光叶片后,它们会转而攻击玉米的花丝,导致果穗缺粒。玉米螟也是玉米产量和品质的一大威胁,它们从玉米心叶期开始蛀食叶肉,造成“花叶”;抽穗后则钻蛀茎秆,导致雌穗发育受阻而减产;穗期更是蛀食雌穗、嫩粒,让玉米品质大幅下降。玉米南方锈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它的症状表现为叶片上初生褪绿小斑点,很快发展成为黄褐色突起的疱斑,严重影响作物光合作用。玉米大(小)斑病在国内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它们会导致玉米叶片出现病斑,严重时几个病斑互相连接,叶片因此提早枯死。
稻飞虱,这个“空中刺客”,在春夏之交,从南到北,在我国农区周期性迁飞。它们不仅刺吸水稻汁液,刺伤植株,还破坏输导组织,导致水稻生长缓慢、分蘖延迟、空瘪粒增加。它们还是水稻病毒病的传播者,一旦感染,水稻便会倒伏,产量大幅下降。而稻瘟病菌会让水稻产量损失严重,稻瘟菌主要侵染水稻地上部位,由于侵染点不同引起的病症和病害程度也不同,其中叶瘟和穗颈瘟较为常见。在水稻抽穗灌浆期,穗颈瘟的发生甚至能造成高达80%的产量损失。
马铃薯晚疫病,又称马铃薯瘟,是马铃薯的主要病害之一。它主要危害茎、叶和块茎,一旦感染,植株便会提前枯死,产量大幅下降;大豆根腐病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和黄淮大豆产区,会导致烂种、死苗、根腐和茎腐,让大豆生长受到严重影响;棉铃虫,这种“钻心虫”,不仅危害棉花,还攻击玉米、高粱等多种作物。它们蛀食棉花的蕾、花、铃,导致棉花减产,品质下降。
预计今年夏季,华南大部及云南东部草地贪夜蛾偏重发生气象风险高;东北和华北等地玉米螟、黏虫等喜湿类玉米病虫害易偏重发生;江淮、江汉、江南北部、四川盆地及贵州北部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以及稻瘟病等病虫害可能偏重发生和流行,草地贪夜蛾、水稻“两迁”害虫可能随盛行西南气流北迁过程中大量沉降至长江流域为害;新疆大部等地蝗虫发生发展气象风险高;玉米南方锈病随台风气流北上传播扩散风险较高,影响黄淮海夏玉米主产区。
面对这些农田里的“隐形杀手”,如何防范应对?农户要关注气象监测预警,选择抗病抗虫性强的品种种植,合理耕作和施肥增强作物抗病虫害能力都是必要之举。俗语道“旱生虫,湿生病”,气象条件是病虫害发生流行的关键因素之一,应及时关注天气变化和气象部门发布的病虫适宜气象条件的监测预报,调水调肥,合理除草和喷药,将病虫害发生的风险化解在“事前”。
此外,还可以采取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对抗病虫害,如改善田间环境,减少病虫害的栖息地;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因素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或利用化学药剂来直接杀灭病虫害。需要注意,使用化学药剂一定要按照规定的剂量和方法,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作者:刘蕊 责任编辑:栾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