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气科普

如何制作一份病虫害防治预报?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24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气温渐升,大江南北开启了繁忙的农事活动。随着农作物的生长,病虫害也越来越活跃,它们的发生、变化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面对病虫害对农作物的“不依不饶”,气象部门及时出手,制作出防治各类病虫害的气象预报预警产品。

天气高温、高湿,正是病虫害的高发时期,需要及时针对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农作物,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才能为高产稳产打下基础。在河南,每年4月中旬到5月上旬是小麦赤霉病的易发期。赤霉病病菌适宜发育的温度为24℃至28℃,相对湿度为80%至100%。小麦进入抽穗扬花期后,日平均气温12℃以上,且连续3天以上出现阴雨、大雾或空气相对湿度大于85%,均有利于赤霉病的发生。

因此,开展病虫害防治预报主要观测气温、降水、风等三个气象要素。但在不同时期,影响病虫害的主要气象要素也有差异。如在病虫害发生发展时期,气象预报主要包括温度、湿度、降水、日照、地温等气象要素;在害虫迁飞时期,则重点关注地面和迁飞层的风速、风向、温度、湿度、气流运动等要素。

在制作病虫害预报时,首先要综合分析气象观测、天气预报、农业病虫害监测等数据,然后结合病虫害发生发展和防治气象等级预报、迁飞轨迹模拟模型结果,最终通过工作人员综合研判,才能完成预报。

目前,气象部门制作和发布的病虫害防治气象条件预报预警服务产品,涉及草地贪夜蛾、稻飞虱等不同种类。同时,气象部门联合农业植保部门,基于近十多年的研究进展,建立了10余种作物病虫害气象监测预报技术和模型,包括将天气预报的数值模式与迁飞轨迹模拟模型传统测报方法相结合,发展并形成了害虫迁飞扩散气象预报技术方法,开展迁飞性害虫的迁入时间及落区等精细化预报,提升防控精准度。

 (作者:李倩 责任编辑:栾菲)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