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田间问诊

安徽:丰收背后的气象力量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07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三夏”时节,安徽各地多措并举做好小麦抢收工作。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截至6月6日16时,全省小麦已收获4224.1万亩,进度为97.9%。这份“颗粒归仓”的背后,离不开气象力量的支撑。

  “看天”抢收力保颗粒归仓

  5月26日18时,大雨来了。

  “还好听天气预报的,这几天加班加点,小麦抢收了大半。”在新建成的烘干和仓储基地里,看着陆续返回的收割机,张启峰庆幸地说。

  张启峰,粮丰粮食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安丰镇桓店村有名的种粮大户,承包了1.2万亩地,其中近1万亩种植了小麦。为应对这场雨,他已忙碌多日。

  25日还是个晴天。早晨7点,风吹麦浪,十几台收割机排队下地割起了麦子。

  “麦收两怕,风吹雨打。天气预报说可能有雨,我们动作得抓紧点。”张启峰说,从24日开始,调来30台各种机械,每天12个小时不停。

  张启峰所说的降雨,省气象部门提前做出了预判。5月24日,安徽省气象台在服务材料中指出:“25日至27日,有一次较明显降雨和大风天气,并建议沿淮、江淮抓住24日至25日有利天气条件,及时收获已成熟小麦。”

  在安徽,像张启峰这样的小麦种植大户还有6万多户,他们“看天”而动,在降雨前抢收小麦。

阜南县农户抓住晴好天气的窗口期,全面抢收。张媛媛 摄影

  灾害风险预警助力兴农路

  在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高炉镇陆杨村的麦田里,麦粒饱满、株株挺立,5月的那场干热风似乎与这里的小麦并无关系。

  “80后新农人”杨勇坐在田头,看着他负责管理的400亩小麦被收割、装车,运回公司仓库。

  “小麦是七分种、三分管,用多功能播种一体机加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播种,可以实现出苗的匀、齐、壮,后期田管就没那么难了。”说起在合作社学到的种植技术,杨勇滔滔不绝。经过培训和实践,他已经成了行家。

  “通过天气预报,知道会出现干热风的时候,及时给小麦喷洒植物生长调节剂、浇水,基本可以消除不利影响。”杨勇说。

  针对5月中下旬干热风,安徽省农业气象中心制作发布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产品和气象服务专报5期,其中5月11日联合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发布干热风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产品,同时发送气象服务工作通知,要求各级气象部门当好麦收工作“吹哨人”。13日、15日、20日,滚动更新干热风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产品。省农业农村厅据此发布了做好干热风天气防范应对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做好技术指导和服务,科学制定发布干热风防范应对技术指导意见。

  为提升气象灾害预警防控服务精细化水平,省气象局还进一步优化以“惠农气象”App为主体的安徽农网融媒体服务矩阵,通过“三网三微三端”等多元渠道,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送干热风等灾害的气象风险预警及其防控指导措施。据统计,5月中旬逐日滚动为4万多位重点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干热风气象服务。

  气象科技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

  6月5日,安徽省气象局、省农业农村厅签订了新一轮合作备忘录,以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为着力点,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通过联合推进安徽高标准农田、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推进智慧农业气象服务数字农业的应用场景建设。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需要气象科技支撑。近年来,安徽通过中国气象局“粮食安全智慧气象服务试点和智慧农业气象服务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示范”建设,初步形成以智慧气象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内核,为推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新动能。依托“天擎”数算一体平台,开发了安徽农业气象数字化业务服务平台,实现小麦、水稻等5类作物42个农业气象服务关键技术算法云化,同时接入中国气象局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估、作物模型等精细化数据产品。利用产品加工流水线进行定时和按需调度,实现分作物的格点化农用天气预报、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农业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等产品的智能生成,并通过人工交互进行在线订正,为开展数字智能气象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实施智慧气象+数字农业行动,推动新装备、新技术、新产品在农业气象智能观测、精准预报和智慧服务中深度融合应用,是助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安徽省气象局联合省农业农村厅开展气象观测站网建设规划、布局设计,基本完成65套高标准农田农业气象智能观测站点的选址工作,拟共同印发高标准农田智能气象观测系统建设技术指南、编制高标准农田气象观测站网布局设计方案和相关地方标准规范,提升高标准农田气象监测示范能力。

  (作者:王兵 孙毅博 责任编辑:颜昕)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