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时节,麦浪飘香,农机轰鸣,满目金黄。
6月6日,河北省小麦收割在邯郸市临漳县开镰。临漳种植的55万亩小麦已进入成熟期,种植户正抓紧晴朗天气收割。全省小麦机收自邯郸由南向北全面展开,全省预计组织和调度200万台农业机械投入收割、播种、秸秆还田等作业。
在大面积机收开始前,河北召开全省“三夏”生产工作会议,动员部署“三夏”生产、农业防灾减灾工作,要求各地完善应急预案,着眼防雨防涝,提前备好应急机具,为机手及农户做好服务保障,提高机收效率,保障夏收夏种工作顺利开展。
保障麦收,气象先行。5月20日,河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发布《冬小麦收获期预报》,与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处联合发布夏收夏种气象服务专报,利用遥感技术绘制全省冬小麦成熟度遥感监测图,支撑全省农机调度。
省气象局联合省农业农村厅提早谋划,6月2日,在邯郸市和临漳县开展“三夏”机收应对连阴雨天气应急演练,推动应急调度能力进一步提升。此外,两部门还联合印发通知,进一步明确工作协调机制,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共同做好“三夏”生产保障服务。
河北省气象局与媒体平台联合开通网上“助农通道”,专门受理涉及“三夏”留言;加强与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信息沟通,为农机通行提供全方位精准服务保障。
6月10日,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农业气象技术人员为农机手送上气象服务材料 姜丹摄影
好“丰”景离不开全链条气象服务。全省各级气象部门不断拓宽“三夏”气象服务覆盖面,力求更加精准高效。
临漳县孙陶镇豆腐营村今年夏收选择“抢跑”。6月4日,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冬小麦收获期预报》,该村提前拉开夏收的序幕。“我们提前收到了气象服务信息,今天是机收的好时机。”农机手郝向宝介绍,大家驾驶收割机往返忙碌了7个半小时,全村513亩小麦全部颗粒归仓,收获小麦62万斤。
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的旱碱麦即将迎来收获。黄骅的盐碱地通过选种、排盐、精细化管理等技术加持,从贫瘠变成了“新粮仓”。据了解,今年黄骅共种植旱碱麦83万亩,丰收在望。
6月5日,黄骅天空阴沉。“‘种在地,收在天。’我种的是‘捷麦19’,耐旱、抗盐碱,今年长势非常好,入夏后大风和雷阵雨多了,我怕影响收成。”今年黄骅旱碱麦收获期接近常年但略偏早,麦子成熟在即,黄骅市滕庄子镇中王曼村的村民曹如祥担心天气会影响收成,便咨询了黄骅市气象局。该局给出了当天气象条件利于旱碱麦收获、晾晒的建议,给曹如祥和其他种植户吃下了“定心丸”,大家提前开镰抢收。
衡水冬小麦收获面积达512.8万亩。入夏以来,市气象局提前发布气象灾害预警、病虫害预报、收获期预报等多种服务产品。6月4日,市气象、农业农村部门联合启动夏收夏种专项服务,提醒利用4日至7日利好天气,及时抢收、晾晒。保定市气象局与市农业农村局组成“农事”专家组,联合开展高温、大风、强对流天气田间服务,指导群众做好气象灾害风险防范和病虫害预防应对工作。
(作者:白玉洁 王鑫 高春雪 陈红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