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田间问诊

河北:气象科技赋能盐碱地粮食增收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16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小暑一场雨水过后,河北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盐碱地里,夏种的玉米幼苗长势更好了,“白花花”的土地里一条条“绿线”逐渐浓密。不久前,这里的7600多亩盐碱地完成小麦夏收。

“30年前亩产几十公斤的盐碱地,现在亩产达230公斤。”后仙庄村村民刘玉锁说,市气象局在关键农时提供针对性服务,技术管理人员每天根据群里发布的天气预报和雨情信息,及时开展作物灌溉、除草、飞防等。

7月11日,笔者从河北省农业农村厅获悉,2023年,河北省通过高清卫片解译筛查、田间调查核验,确定了省域内有570.25万亩盐碱耕地。土壤因盐碱过多而呈现出“白花花”,这是盐碱地常见的现象,土壤板结在一起,形成的硬土层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在这样的条件下增加农作物产量,需要科技与服务赋能。河北省相关市、县气象部门围绕盐碱地农业生物育种、盐碱耕地质量提升、盐碱地农产品高效高值利用等领域开展气象服务,扎实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

在仙庄片区,站在田边眺望,白色围栏围起来的机器正在工作,里面安装着物联网孢子捕捉仪器、物联网虫情测报灯、田间生境远程监测设备、田间小气候监测仪器。“这是不久前建成的农田监测站,能够监测虫情、苗情、土壤墒情等,经过大数据分析后,可为小麦和玉米的施肥、灌溉、虫害防治提供科学指导。”黄骅市气象局局长曹江介绍。

7月5日,黄骅市气象局在《农业气象专题》中指出,5日至9日多降水过程,建议雨后低洼地块及时疏通沟渠,及早排除积水,过湿地块可在田间开沟沥水,脱肥地块雨后酌情追肥。

盐碱地盐度大、碱性高,农业种植必须采用新技术、新品种。沧州市气象部门每年根据当地的气候概况及特点,复盘总结气候条件对各行业的影响,为育种提出气候预评估及对策建议。“参考气象部门发布的气候影响评价资料,省农科院滨海所联合沧州市农科院建设作物耐盐碱鉴定平台培育耐盐碱作物新品种,于2023年新审定沧麦18、泊麦20、吴旱015三个旱碱麦品种。

沧州市气象局还印发了旱碱麦产业发展气象保障工作实施方案,成立气象服务创新团队,对旱碱麦生长气候条件、生长期气象灾害指标及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等多方面开展研究;与市农科院、中捷产业园区农科所成立了旱碱麦气象服务专家联盟,共同开展灾害调研、制定防控对策、申报科研项目等。

在唐山,气象部门围绕智慧农业服务需求,探索盐碱地高效利用新路径。在乐亭县1500亩数字循环现代农业园区,水位、水质、气象等多项数据,借助物联网在“智慧大田”管理平台上实时显示,盐碱地生产实现科学化、精准化管理。唐山市还推广了盐碱地豆稻轮作模式,在每年的春播关键期,各地根据气象部门的气候预测,抢抓农时播种。

(作者:马洵 孙萌萌 责任编辑:张林)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