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统计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调查总队调查显示,今年,新疆夏粮生产保持稳定,其中小麦单产394.77公斤/亩,较上年增加7.28公斤/亩,增长1.9%,连续6年实现增长。围绕新疆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气象部门因地制宜优化服务举措,研发覆盖粮食作物生产全链条的农用天气预报格点化服务产品,有效提升粮食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
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7月13日,霍城县惠远镇央布拉克村二区村民买买提·卡力参加县气象局举办的信息员培训,并加入了县气象局建的小麦种植大户微信服务群。“今年的气候比较好,气象专家和小麦技术员经常来指导。”他说,“和去年相比,家里种植的40亩小麦每亩增产50公斤以上。一系列利好政策和科技保障,让我坚定了信心。”
今年,新疆气象部门根据气候趋势预测,强化了粮食主产区服务力度。自治区气象局与农业农村厅先后多次联合印发通知,共同推动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气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能力建设以及农业科技合作。
为进一步强化业务支撑并优化服务,新疆农业气象台研发了区、地、县农业气象一体化平台,实现了农业气象服务产品的自动化制作、农业气象数据的精准查询与统计,提升了工作效率;研发了基于位置的农业气象服务信息查询、按需个性化定制、互动反馈等智慧型为农气象服务,以满足不同农户和地区的具体需求。
系牢粮食生产“安全带”
每年进入夏季,伽师县阵性天气多,冰雹天气频发多发,对小麦种植、收割和晾晒带来了严重影响。为保障小麦颗粒归仓,新疆农业气象台在全疆建设了26个粮食气象人工观测站、17个粮食农业气象自动观测站、53个粮食土壤水分观测站,实现全疆农业气象监测“一张网”;预报精细到地块,预报网格产品的空间分辨率达5公里;农用指标细化到冬、春小麦,覆盖小麦生产全链条。
面对新疆耕地面积大、灾种多、服务难度大的情况,新疆农业气象台成立了2个专家组,根据粮食生产气象服务需求,开展粮食气象服务技术指导、气象灾害应对和灾损评估等工作,遇到重大灾害性天气时与农业农村部门联合会商;还组建了一支近200人的农业气象服务队伍,形成了区、地、县联动模式,在粮食生产关键期以及遭遇灾害性天气时联合会商研判,开展分区域、分灾种的气象服务。
助力优质小麦“走出去”
近两年,新疆优质小麦种植占比不断增加,小麦生产综合效益稳步提升。奇台县“腰站子”系列有机小麦面粉、富硒小麦面粉、有机黑小麦粉等已成功推向市场并受到消费者好评。
根据各地小麦种植计划、灾种特点,新疆农业气象台开展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年景分析,及时发布小麦播种期适宜等级预报;种植过程中跟踪服务,保障增产增收增效;收获时进行实地调研评估,分区域、分时段制作夏收和秋收适宜期预报;收获后追踪服务,开展奇台黑小麦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作者:李志宏 胡启瑞 责任编辑:郭曼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