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助农先锋

天津市气候中心生态与农业气象科董朝阳:服务“三农”担重任 淬炼本领扎基层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08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扎根基层,潜心钻研,用精湛的技术服务农业生产……他就是天津市气候中心生态与农业气象科副科长董朝阳。

2014年,董朝阳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后,怀着满腔热忱来到天津市气候中心,从事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工作。作为一名曾经在吉林梨树科技小院学习、服务三年的农大学子,他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今年气象部门青年专家下基层服务锻炼活动,赴东丽区气象局交流学习。他在调查研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升气象为农服务水平,淬炼自身过硬本领。

董朝阳(右)为东丽区胡张庄葡萄种植户安装丰聆便携式小气候监测站。 图/姜皓严

广调研 优化基层为农服务职能

东丽区作为天津唯一实施全域城市化的环城区,农业形态多样,生产形式众多。为尽快了解基层农业气象服务现状及需求,刚一到岗,董朝阳便进行情况摸底。

董朝阳与同事们开展走访调研,形成了针对不同农业场景的差异化需求清单。他了解到南孙庄黄金梨套袋期间需关注大风天气,胡张庄葡萄膨果期需提防冰雹灾害,欢坨番茄育苗缓苗期需留意持续晴热高温天气等情况。“从番茄品种、育苗、移栽、开花坐果、采收,问到打杈、点花、水肥、用药等方方面面”,这是欣融格合作社技术员刘旭东对他的印象,数十次的交流对接,已使他们成为乡村振兴中的亲密“战友”。

针对东丽气象为农服务体系,董朝阳从监测预报、风险预警、信息服务、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查摆业务服务短板,形成工作清单。以清单为抓手,通过在重点园区安装便携式小气候监测站、制定常规农业气象服务产品数据处理流程及产品制作模板、研发农业气象网格服务产品、引进景观花卉物候期预报技术等举措,不断完善产品供给。同时,针对不同生产主体的需求,他提出“主动获取+靶向推送”服务模式,围绕种植结构相对稳定的大宗作物和年际变化大的市场导向型农产品生产,开展弹性服务,不断优化供给。

挖潜力 提升农业生产服务效能

农业生产,特别是设施农业生产,局地小气候差异较大,开展精细化的农业环境监测、分析、预报、预警服务,需要小型化、易操作、经济实用的监测设备作为支撑。

带着这样的诉求,董朝阳投身社会化智能观测装备及服务应用研发,结合基层服务需求,进行软硬件开发,研发丰聆系列智能监测终端及小程序,解决了为农服务中“设备用得起”“数据看得见”的实际问题。目前,这套设备已在当地葡萄、番茄等作物生产中实现应用。

在董朝阳的牵头下,天津市气候中心与东丽区气象局技术骨干还围绕气候品质溯源开展联合攻关,针对胡张庄葡萄和欢坨番茄开展气候品质评估及溯源工作,科学分析筛选影响气候品质的气象指标,建立气候品质评价模型,并对优质农产品进行气候品质认证。

(作者:许琳 郭玲 责任编辑:张林)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