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始终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
近年来,中国气象局深入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落实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为重要抓手,积极开展气象早期预警中国实践,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方案,绘就气象早期预警国际合作新图景。
“中国名片”叫响国际社会
在监测预警体系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我国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预警先行、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早期预警中国模式,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为世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新思路、新方案——
2024年3月,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卓越中心建设被写入世界气象组织(WMO)服务委员会未来4年工作计划。
同年9月,气象早期预警业务平台东盟数据服务启动运行。气象产品高速输出应用,有力支撑东盟国家等开展智能化、精细化监测预报预警服务。
作为服务全球的“中国星”,风云气象卫星为全球132个国家和地区提供百余种数据产品和服务,36个国家成为风云气象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注册用户。作为国际减灾宪章机制值班卫星,风云气象卫星对全球天气、气候、生态环境、重大灾害和热点事件开展监测分析,截至目前共发布遥感监测服务报告材料320余期,为全球防灾减灾、气候变化早期预警提供有力支撑。
“风云气象卫星在气象预警、气候变化监测、提供气候服务以帮助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风云气象卫星数据极为有用。”欧洲气象卫星开发组织主任菲利普·埃文斯在去年访问中国气象局时给出高度评价。
2024年,我国气象部门举办气象人工智能、早期预警、卫星遥感应用等领域培训班25期,共有60个国家的599名学员来华或线上参训,有效提升了自身业务能力。
早期预警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在国际社会广受关注,气象早期预警中国方案已成为叫响国际社会的“中国名片”。
《早预警,早行动!当中国人面对自然灾害》中国经验国际推介短片在世界气象大会、联合国官方平台等亮相,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工具箱(以下简称“工具箱”)、递进式气象服务、气象高级别预警“叫应”等中国经验和中国实践走向世界。
其中,工具箱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集成支撑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信息传播和应急响应“四大支柱”的制度工具、算法模型工具、业务系统工具和经验案例等,为有需求的国家提供即装即用服务、订制式服务等,同时还能够根据城市防灾减灾共性问题提供基于天气、场景的全链条解决方案。
工具箱在2023年第六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上精彩亮相,将上海、长三角地区和全国气象部门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成果和经验做法转化成对外推广的中国方案,面向全球尤其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城市管理者和气象部门提供支撑服务。
如今,中蒙气象部门达成合作意向,将蒙古国作为工具箱的实践应用用户之一,聚焦蒙古国航空气象服务、乌兰巴托城市内涝影响预报等需求,通过风险预警相关技术合作交流,建立良好的沟通反馈机制,不断提升工具箱的普适性,增强中国气象在全球尤其是东北亚地区的影响力。
风云四号B星监测蒙古国沙尘天气
去年,中国气象局还与吉尔吉斯斯坦就深化工具箱等领域的双边及区域气象科技合作达成积极共识。
WMO秘书长席列斯特·绍罗表示,中国是全球气候行动的典范,为实现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大力支持。
国际合作成果惠及各方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重发。气象早期预警是践行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的实际行动,是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的有效途径。
放眼全球,中国在气象早期预警领域的国际合作画卷正不断铺展——
2024年11月30日,一批中国援赠的智能气象观测设备抵达巴基斯坦,与先期“抵达”的综合云端早期预警系统相配合,有力提高巴基斯坦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通过云端早期预警系统,我们能够使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和更多的模型来开展天气预报工作。”巴基斯坦气象局专家巴扎尔·奇玛表示。一年来,中巴两国气象部门密切合作,联合开发的巴基斯坦定制化云端早期预警系统,融合气象卫星数据产品、数值预报模式产品、人工智能技术等,实现灾害性天气“一站式”快速处理响应并发布预警。
中国气象局与巴基斯坦气象局联合开发云端早期预警系统
此外,我国气象部门还与埃塞俄比亚气象局、所罗门群岛联合开发云端早期预警系统,搭建面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早期预警业务平台,并牵头承担WMO亚洲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项目。
2024年8月,中国气象局援建的“助力老挝气象预警现代化建设和防灾减灾能力提升”项目——老挝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搭建完成。“这将帮助老挝社会、经济部门更好地应对洪水、干旱等灾害。”老挝气象水文局副局长维恩赛·马尼翁称赞。
也是在去年,超强台风“摩羯”来袭,我国与越南等气象部门共享数据、共同会商,树立了与邻为伴、守望相助的典范。
同年9月,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建设气象早期预警平台等被纳入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随后的中非气象合作之行同样内容务实、成果丰硕,我国气象部门与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南非及非洲联盟等深入交流并达成合作共识,将携手加强早期预警合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为构建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早期预警是适应气候变化的关键支撑,希望双方通过加强技术交流、专题培训及合作研发,共同提升区域气象服务水平。”南非气象局首席执行官(局长)伊沙姆·阿巴德希望与中国深化早期预警和适应气候变化等领域合作。
携手推进全球气候治理
2024年11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上,中国发布《早期预警促进气候变化适应中国行动方案(2025—2027)》,明确将通过助力提升发展中国家早期预警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等务实举措,推动构建更加安全、更具气候韧性的未来。
此前,中国气象局、生态环境部与WMO签署《关于支持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的三方合作协议》,通过合作推动形成开放包容的区域预警合作网络,并于2023年10月被纳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合作论坛成果清单。
此外,中国将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早期预警旗舰项目,向有关发展中国家无偿提供气象观测设备和云端早期预警系统,并在早期预警、风险评估、气候变化等领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短期培训、相关专业奖学金并资助长期访问学者,促进跨国经验交流与技术创新,助力发展中国家培养气象人才,提升其应对气候变化和防范灾害风险能力。
“一带一路”气象访问学者、来自塞舌尔的米歇尔•莫雷尔参与中央气象台预报业务。孟庆涛 摄影
目前,中国已开展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及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愿与国际社会分享在风险普查和评估方面的技术标准、操作流程、知识管理和应用实践,帮助发展中国家更好地了解和评估气候风险,为制定有效的适应策略和建立早期预警机制奠定科学基础。
这一系列务实举措将有力支持发展中国家加强灾害风险管理,提升气象早期预警水平,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
山海万里,同舟共济。中国气象部门致力于与国际社会共同打造开放共享的全球早期预警合作网络,将进一步凝聚全球共识和力量,打造更加普惠高效的气象早期预警中国品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气象新动能。
(作者:刘淑乔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