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字

全球气候治理中国智慧系列报道③守护绿水青山 绘就生态画卷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26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当前,我国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高质量发展阶段,气象部门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化科技支撑,全面提升服务质效,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注入气象力量。

紧扣绿色发展 强化气象作为

冬日的腾格里沙漠,一排排光伏电站熠熠生辉——这是“宁湘直流”配套新能源基地一期项目现场,面积近3万亩,220余万块光伏板随着沙丘起伏延伸,昔日的生态脆弱区走向了绿富共兴。

“宁湘直流”配套新能源基地是国家千万千瓦级“沙戈荒”基地中首个备案、开工、投产的基地项目,一期100万千瓦项目于2023年4月全容量投产发电,年发电量达18亿千瓦时。当地气象部门通过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为光伏企业保驾护航,同时提供精细化监测预报服务,保障当地风能、太阳能的合理开发利用。

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是绿色转型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支撑,其发掘和利用与气象因素密不可分。近年来,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气象部门积极推动气象与能源融合发展,为新能源开发利用提供全方位服务。

江苏海上风电气象服务保障平台

自2021年中国气象局和国家能源局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来,双方联合开展风能太阳能资源普查,健全监测预测与预警服务保障机制,深化电力安全气象服务合作,能源保供气象服务常态化会商和联动机制越来越成熟。

围绕能源电力央(国)企的服务需求,中国气象局坚持“一企一策”,优化合作机制,加强气象数据共建共享,推进电网防灾减灾科技攻关;基于智能网格预报,研发全国电力负荷气象条件预报、全国电线覆冰厚度预报等产品,制作发布《迎峰度夏能源保供气象服务周报》《能源保供气象服务专报》《天然气保供气象服务专报》等,面向80余个能源行业决策用户开展服务。

聚焦全面摸清我国风能太阳能资源“家底”,气象部门在风力太阳能发电资源普查试点基础上,研发全国空间分辨率1公里逐小时风光资源监测关键技术;通过多源卫星、站点以及辐射传输模型等,研制4套全国及重点区域精细化风能太阳能资源数据集,为新能源产业规划、电站选址提供重要依据。

各地因地制宜“追风逐日”,推动服务持续优化升级。在北京,市气象局牵头研发基于CMA-MESO的风能太阳能数值模式,开展多模式集成AI技术研发,风光要素预报性能显著提升;在江苏,气象部门组建能源气象服务创新团队,发布包含近海区域的风光要素预报产品,推动国网江苏电力共享全省统调246个风光发电场站气象观测数据,拓展风光要素站点预报服务;在浙江,气象部门助力水电站2024年汛末增蓄水2.09亿立方米,为秋冬季供水奠定基础。

紧盯生态需求 贡献气象智慧

有效治理沙化土地1.18亿亩,“三北”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2.41%提高到13.84%,61%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绿线”向西移动300公里……

荒山变绿、家园变美的背后,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生态修复,重在“得法”。为加强重点区域生态气象服务,中国气象局联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制定《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气象保障协同工作方案》;制定印发《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流域水质安全气象保障服务分工方案》,加强专项气象保障服务。

面对生态保护与修复需求,气象部门大力推进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业务试点,在三江源、祁连山、丹江口、白洋淀等典型区域开展云水资源监测评估、能力建设和作业试验,助力美丽中国建设见成效。

从保护到修复,各地也着力补齐生态短板。在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及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开展气候与气候变化特征分析、未来气候变化趋势预估及气候风险分析;在江苏,气象部门持续推进太湖综合治理气象服务,与水利部门在湖泊蓝藻防控领域深入合作;江西省气象局牵头编制《江西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陕西省气象局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省秦岭办)连续5年编制发布《秦岭生态气候公报》;在河南,黄河流域气象中心每年围绕黄河流域天气气候以及气候变化对陆地植被、重点水域、重要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评估分析……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海鲜养殖基地。邢一鸣 拍摄

锚定“双碳”目标 尽显气象担当

新年伊始,一场大雪过后,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城去往瓦里关山的道路结了冰,上山的路愈发难行。在海拔3800多米的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内,罗文昭和贾莹珠正在进行观测作业。

大气成分观测是评判减排效果、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和基础。大气本底站可以观测温室气体、气溶胶、反应性气体等大气成分,揭示大气运动的物理和化学过程,在更精细服务于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双碳”目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全球大气本底站有32个,而瓦里关大气本底站是亚欧大陆腹地唯一的一处,已建站31年。

鸟瞰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张琪 摄影

如今,我国在现有9个国家大气本底站的基础上,在胶东半岛、黄淮、四川盆地等区域的10个拟选站址开展大气本底观测试验,初步实现16个气候系统关键观测区国家大气本底观测布局全覆盖。在它们的守望下,我国积累了大量第一手大气本底观测数据,并应用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全球温室气体公报、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地面臭氧评估报告以及中国气候变化公报、中国温室气体公报等,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气象支撑。

温室气体及碳源汇监测评估对做好“双碳”工作至关重要,是制定政策、推动工作的重要依据。气象部门前瞻布局,加强温室气体高精度、加密监测评估,建设127个温室气体观测站,构建了由中国气象局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监测评估中心、省级分中心、大气本底站和温室气体观测站组成的气候变化监测评估体系。

此外,根据2019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改进指南中新增的基于二氧化碳浓度的可监测、可核查、可支撑“新三可”体系指南,以及基于国家温室气体观测网及国际共享的世界其他地区观测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数据,中国气象局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同化大量二氧化碳浓度观测数据、反演人为碳排放和自然碳交换变化的全球、中国区域、省市四级嵌套网格碳源汇监测核查支撑系统,可为我国开展碳源汇监测核算、经济社会碳交易等提供有力支撑。

如今,绿色已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大美中国的绚丽画卷正在神州大地徐徐展开。保障生态文明、服务绿水青山,气象元素定能成为这画卷中的一抹亮色。(雒璇、王玫珏、周爱春、崔杨等对本文有贡献)

(作者:张宏伟 责任编辑:张林)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