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防灾减灾的“战场”上,每一个精准的预报背后,都凝聚着气象工作者夜以继日的坚守与智慧。陕西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赵强,用二十载光阴诠释了“风雨守望者”的使命担当。
淬炼初心
2005年,从云南大学资环学院大气科学专业毕业的赵强,踏上陕西这片土地,此后的7000多个日夜,他在这里开启一段与苍穹对话的人生。
2007年7月,一场特大暴雨成为赵强职业生涯的转折点。在过程来临的3天前,作为主班预报员的他,在值班室彻夜未眠。他紧盯屏幕上不断变化的雨量数据,果断及时升级暴雨预警。当了解到实况数据与预报结论一致时,他松了口气。然而,受灾村镇还是遭受了损失,这让他对“预报精准”到防灾减灾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那一夜,赵强在观测场徘徊至天明。在被雨水打湿的记录本上,密密麻麻标注着云层走向、风速变化,写满对预报预警发布与应急响应如何衔接的反思。
“气象工作者不能只做数据的解读者,还要成为气象防灾减灾链条上的连接者。”2011年,当赵强捧起“全省预报技术状元”奖杯时,同事从他眼中读懂了那份从迷茫到坚定的蜕变。
2020年8月,陕北遭遇历史性强降雨。面对雷达回波图上刺眼的红色区域,已经两天没合眼的赵强死死盯着不断刷新的数据:“延安市东部县区、榆林市东部县区降水量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预计未来3小时内还将出现50毫米以上降水!”沙哑的嗓音在会商室响起。
赵强连续72小时坚守岗位,共发布9条预警、拨打21个“叫应”电话、组织国省会商十余次。暴雨停歇后,最终数据显示,这场历史第二强的暴雨未造成人员伤亡。
赵强在值班室紧盯电脑屏幕,分析天气形势。冯蕾 摄影
守正创新
“传统是根基,科技是翅膀。”这是赵强常挂在嘴边的话。他深知,面对复杂多变的天气系统,唯有创新才能突破预报瓶颈。
2021年9月15日,第十四届全运会开幕式进入最后24小时倒计时。奥体中心上空,积雨云如墨色帷幔低垂,组委会的紧张在空气中凝结。“19至21时将有两小时降水间隙,建议调整开幕式流程!”赵强的陈述简洁有力。
这份底气,源于他带领团队连续奋战96小时,提前对赛场开展近一年多达十多次的降水过程逐一复盘。当开幕式在雨幕降临前圆满落幕,气象保障团队收获的不仅是掌声,更是科技赋能精准预报的生动注脚。
深耕科研二十载,赵强主持参与省部级项目1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发表科技论文30余篇。他参与研发的“基于人工智能的短临降水预报技术应用”项目在中国气象局公布的“十三五”以来气象科技成果评价结果中,获得良好等级的评价。此外,他还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陕西省气象学会科技成果进步奖一等奖,推动了陕西省暴雨、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业务的发展。
匠心永续
在年轻预报员眼中,赵强既是严师,亦是榜样。“首席,模式预报降水概率仅30%,为何坚持发预警?”面对他人的请教,赵强调出高空实况天气图和卫星云图耐心讲解:“西南急流叠加地形抬升,会突发局地强降水……”这样的问答场景,已成为陕西省气象台的“每周一课”。
赵强还独创“魔鬼训练法”,带领的团队在2020年、2023年全国气象行业预报职业技能竞赛中连创佳绩,8名队员全部成长为业务骨干,其中4人走上首席预报员岗位。
“预报员的幸福很简单。” 在新人入职仪式上,赵强指向窗外繁星般的城市灯火,“当你发出的预报变成老人收起晾晒衣物的从容,变成孩童放学路上未淋湿的衣角,这就是最好的回报。”
二十年光阴流转,从手绘天气图到智能网格预报,从青丝到华发,变化的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那颗“把脉风云护民生”的赤子之心。在这片苍穹之下,赵强用行动践行着气象人的誓言:以初心为舵,以科技为帆,在风雨征程中续写新时代的守望篇章!
(作者:马楠 冯蕾 责任编辑:郭曼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