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

中国气象报评论:法治护航人工智能气象应用服务行稳致远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9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中国气象报评论员

  近日,中国气象局与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发布《人工智能气象应用服务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为人工智能技术在气象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与规范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法治指引。这一法规制度的出台,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的重要论述和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深入贯彻,为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构建人工智能气象应用服务治理体系提供了重要法治保障。《办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气象行业在拥抱人工智能技术的同时,迈出了法治化、规范化的重要一步,为促进人工智能与气象深度融合应用加装了“安全护栏”,注入了强劲动能。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改变气象行业的生产方式和服务模式。而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和挑战:数据来源的不确定性、算法模型的不透明、预报结果的不可控等问题,对气象数据安全、预报发布秩序以及社会管理风险的识别防范带来潜在威胁。加强监管使其发挥正向引导作用,有效规避可能产生的风险势在必行。

  针对这些问题,《办法》提出明确要求:提供者必须通过合法渠道获取气象数据,并按照国家规定标注气象数据标识,添加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这不仅提升了数据的可追溯性,也为数据安全监管提供了制度保障。《办法》还要求提供者建立健全算法安全审核、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管理制度。这些措施可有效防范算法偏见、深度伪造等问题,确保人工智能气象应用服务的透明度和可靠性。

  那立法是否会抑制创新?其实不然。本次立法以“敏捷治理”为重要原则,强调“支持与促进”,尊重人工智能发展规律,坚持促进创新和依法治理相结合的立法定位。在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有序发展的同时,注重多元主体的协同创新,既为行业有序发展定了“规距”,又为技术创新发展留下了“空间”。

  《办法》强调气象主管机构应对人工智能气象应用相关技术的健康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引导,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之间的对接交流,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机制,在气象服务领域推动“人工智能+”行动;依法推动数据要素分类分级开放共享和流通,鼓励算法模型创新;推动人工智能在气象业务领域的转化和应用。推动基础层共享、应用层深耕、服务层赋能,不仅打破行业壁垒,加速技术渗透,还形成创新合力,推动气象行业智能化转型及应用服务生态健康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能把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经济发展机遇,谁就把准了时代脉搏。”随着风云气象卫星数据面向全球开放共享,我国自主研发的气象大模型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灾害预警,中国气象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日益彰显。当前,人工智能气象应用服务已成为全球治理的一项重要议题,通过“技术输出”“规则输出”提供中国方案。《办法》明确提出,气象主管机构应积极参与国际气象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服务的发展和治理,推动参与相关国际规则和标准的制定。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气象行业竞争格局的重塑,我国气象部门将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国际合作,为气象领域人工智能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提供中国方案,助力中国气象在国际舞台作出更多贡献。

  未来已来,筹谋致远。《办法》的出台,是我国气象行业在法治轨道上推动人工智能应用服务行稳致远的重要里程碑。气象行业应充分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在法治轨道上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气象深度融合应用,秉持“以人为本、科技向善”的理念,确保人工智能赋能气象应用服务安全、可靠、可控,为人类社会迈向美好的“数字未来”贡献气象力量。

(责任编辑:郭曼如)

相关新闻: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