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
增发国债气象项目落地见效丨上海:科技赋能全球防灾减灾新范式
打开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工具箱(以下简称“工具箱”),数据实时跳动,勾勒出全球气象动态。这些承载着中国科技温度的气象数据,依托上海增发国债气象项目的持续建设,跨越山海,被亚洲、非洲、大洋洲12个国家和地区接收并应用,编织起全球气象合作的智慧网络,生动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气象实践助力全球气候治理的担当。
重庆:科技护渝 智慧防灾
在山水相依的重庆,天气变化牵动着城市的安全脉搏。2023年11月,重庆市气象局增发国债项目获批,重庆市三峡库区危岩地灾防治气象保障项目与智慧气象“四天”系统建设工程同步启动,从巍峨的三峡峭壁到繁华的渝中半岛,从精密的监测网络到精准的预警响应,为这座城市筑牢安全防线。
海南:南海之滨铸防线 气象长城护琼崖
南海潮涌,长风浩荡。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关键征程上,一条由气象精密监测数据铸造的“长城”巍然矗立。2023年增发国债项目“海南省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提升工程”,主管部门精密管理、团队紧密配合,抓好增发国债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监管,历时7个月提前以100%资金执行率、100%验收完成率的“双百”答卷,为琼州大地铺就“防风险、保安全、促发展”的韧性底色。
河北:气象服务可视可感
X波段天气雷达是增发国债气象项目在河北边建设边应用的生动范例之一。自启动增发国债项目建设以来,河北气象部门推动气象观测设施、信息化设施、基层台站基础设施等一系列项目落地见效,迅速转化为可视可感可行的气象业务服务能力。
新疆:国债项目筑牢灾害防治“智慧防线”
在祖国西北边疆,一项旨在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的“新基建”工程正发挥关键作用。2023年11月获批的新疆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工程,作为自治区增发国债气象项目,构建起覆盖全疆的立体监测体系与智慧服务网络,实现从“硬件补强”到“软件赋能”的全链条升级,为边疆地区自然灾害防治筑牢“智慧防线”
江西:为强对流防御抢出更多提前量
今年春季,江西出现多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在防范应对过程中,依托增发国债气象项目建成的相控阵天气雷达监测网,充分发挥强天气识别功能,有效提升了雷暴大风和强降水预警的提前量,为各级政府防御应对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北京:早开局 稳推进 见实效
2024年3月6日上午,北京市“23·7”重受灾地区气象台站基础设施灾后恢复重建工程、“23·7”非重受灾地区气象台站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工程分别完成首批设备交付,正式开工建设。半个月后,首都精准天气预报服务等三个项目也紧锣密鼓启动建设。
江苏:立足全局强基础 科技赋能显实效
自国债项目实施以来,江苏省气象部门以“夯实观测基础、提升预报能力、优化服务效能”为目标,统筹推进X波段天气雷达、激光测风雷达等252台(套)设备设施建设,以及强对流识别预警、海洋气象监测等5套定制软件系统建设,目前全省气象监测站网密度、雷达覆盖率和数据精准度显著提升,为应对极端天气、护航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广西:夯基础 添动能
迭代升级超期服役自动气象站、集约再造精准预报业务系统、提升基层基础设施水平……自2023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部门高效廉洁建好增发国债项目,以观测站网提升建设、无缝隙全覆盖智能预报业务支撑系统云化改造、台站基础设施建设等三个子项目为牵引,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奋力绘就广西气象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山东:智慧赋能 筑牢防线
自2023年起,山东气象部门以增发国债气象项目为抓手,着力推动山东省灾害恢复重建气象能力提升工程、气象防灾减灾与生态保障工程和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山东)能力提升工程等建设,为全省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升注入强劲动力。
广东:强监测 增智慧 惠民生
安全转移375户1124人!2024年4月19日20时至4月21日18时,广东省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平均降水量为172.3毫米,出现路面、桥面漫水,街道及房屋浸水等险情。县气象局加强监测预报,提前5天向县委、县政府报送决策气象服务材料,为防汛指挥调度赢得宝贵时间。
黑龙江:从灾后重建到国际点赞!书写龙江样板
自2023年增发国债气象项目在黑龙江落地以来,省气象局以灾后恢复重建和自然灾害综合防治为主线,构建覆盖大城市、省级气象业务园区和基层气象台站等三个维度的防灾减灾综合能力提升体系。
宁夏:以需求为导向“多维破题”
“在接到气象部门靶向发布的暴雨预警信息后,我们第一时间组织煤矿企业全部升井,在建工地全部停工,气象部门的精细服务,不仅确保了企业的生产安全,更保障了工人的人身安全。”在经历过2024年8月24日的一次暴雨过程后,气象部门的递进式服务、靶向预警,让宁夏回族自治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管委会应急管理局的工作人员记忆犹新。
天津:锻气象科技强“芯” 护韧性城市建设
渤海湾畔,风云激荡。从2024年8月的特大暴雨过程,到2025年5月的极端大风天气,天津在多次应对灾害性天气过程中,一套覆盖“监测-预报-预警”全链条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正在悄然发力。在增发国债项目的强力支撑下,天津气象部门正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将观测精度、预报时效、预警能力推向新高度,将防灾减灾的“神经末梢”延伸至城市治理的每个角落,以智慧气象赋能韧性城市建设。
吉林:科技护航黑土地 智慧赋能粮食安全
为了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吉林气象部门完成了617套自动气象站的升级改造,全省气象观测站水平间距提升至10.37公里,核心农区达500米,实现墒情、气温、降水等要素“分钟级”采集。梨树黑土地试验基地配备水蚀风蚀监测系统、农田水热动态感知设备,实时生成黑土地退化预警报告,服务“梨树模式”在全国进行推广,农业气象监测更趋精密。
四川:筑基赋能 气象现代化建设提质加速
在四川省气象探测数据中心大屏上,1公里分辨率降水融合分析耗时从2.4分钟缩短至0.9分钟。这组跃动的数字背后,是四川气象部门以增发国债项目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甘肃:增强百姓安全感、获得感
5月21日深夜,雨越下越大,甘肃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电话声伴随着哗啦啦的雨声此起彼伏。原来,针对持续数月的干旱,甘肃省气象部门抓住有利气象条件,自当日15时开始,正组织实施大范围多轮人工增雨作业。
贵州:增强气象“硬”实力 防灾减灾再升级
截至今年5月20日,贵州省气象局获批增发的国债项目,包括贵州省天气雷达补盲建设(省级)项目、贵州省高空气象观测系统建设项目、贵州省“十四五”人工影响天气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均基本完成,全省气象“硬”实力得到大幅增强,气象服务效能将进一步提升。
内蒙古:构建立体气象防灾体系
自2023年以来,内蒙古气象部门抢抓增发国债政策机遇,全面推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工程建设,通过织密监测网、升级预报预警平台、强化气象信息化支撑,构建起“卫星监测、雷达组网、地面物联”的地空天一体化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为守护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一道坚实气象防线。
湖南:助力防灾减灾“施工图”变“实景图”
通过湖南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工程,湖南省气象局在既有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的基础上,构建了布局合理、功能先进、满足需求的地空天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网。
浙江:加力提效 增强动能 增发国债气象项目效益初显
“5月8日,收到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气象局的预警,我们暂停户外作业、加固施工设备和临时设施,项目安然无恙。”中铁大桥局跨海铁路大桥项目部安全总监袁灿说。这是浙江省增发国债气象项目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挥建设效益的众多应用中的一个场景。
河南:新技术新装备即时上岗
今年4月中旬,河南出现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极端大风,56站最大风速达到或突破有气象记录以来4月历史极值。面对大风,河南气象部门强化新技术新装备应用,加密监测、加强预报预警,助力各地各部门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2024年以来,河南省气象局党组将增发国债气象项目建设作为一项大事要事,科学谋划、高效推进,一系列防灾减灾工程落地见效,气象现代化建设进程按下“加速键”,为守护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注入新动能。
安徽:智能感知融入田间地头 提升防灾能力
在安徽省铜陵市普济圩农场,种粮大户卜启明望着田间新落成的高标准农田气象监测站感慨:“现在种地就像有了‘气象管家’,方便多了!”卜启明口中的这份“方便”,得益于增发国债气象项目“安徽省气象灾害监测系统优化提升工程”。
陕西:业务全链条升级 发展更具动能
2023年,增发国债气象项目在陕西落地,省气象局统筹推进项目建设与效益发挥,推动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和信息基础能力全链条升级,为全省防灾减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气象动能。
湖北:提效能 聚资源 护荆楚
自2023年起,湖北省气象部门以增发国债气象建设项目为重要抓手,以省精准预警响应工程项目和省暴雨强对流天气监测预报能力提升工程项目(以下简称“两大工程”)为抓手,狠抓当前,着眼长远,书写奋力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的湖北实践。
策划:张林 制作:李响 设计:郑义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