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节气,太阳到达黄经0度,通常在每年的3月20日、21日或22日。 “春雨惊春清谷天”,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道: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度过了一半的春日时光。 在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昼夜平分。 |
春分节气,太阳到达黄经0度,通常在每年的3月20日、21日或22日。
“春雨惊春清谷天”,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道: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度过了一半的春日时光。
在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昼夜平分。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与突泉县民俗非遗体验馆 联合出品
春分节气的三候是: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
元鸟,也作玄鸟,指燕子。春分时节,燕子收到春天的召唤,从南方飞来,北方的人们又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了,就像儿歌中唱的——“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
春分后,天气愈加多变,下雨时常常伴随着电闪雷鸣。在闪电的照耀下,整个天空变得通透而充满生气,仿佛给大地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月惊蛰又春分,种树施肥耕地深。”春分节气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节点,也是许多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土壤解冻且变得潮湿,非常适合耕地播种。北方地区开始种植春麦、春玉米、春豆等作物,南方地区则开始进行水稻的春季播种。由于此时气温仍然不稳定,回升后可能会出现一段时间的持续偏低,俗称“倒春寒”。倒春寒在南方会造成早稻烂秧,在北方会影响花生、蔬菜、棉花和小麦的生长。
春分时节,许多果树开始萌芽,农民会在此时进行果树的修剪和病虫害的防治,帮助果树形成适合果实生长的树形结构。
气温回升,鱼类也开始活跃起来,很多地区的渔业会在春分节气之后迎来生产高峰。
在古代,春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祭祀祖先,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如今,一些地方仍然保留了在春分这一天扫墓祭祖的习俗。
俗话说,“春分到,蛋儿俏”。在春分这一天,可以挑战一下“竖蛋”:选一只新鲜的生鸡蛋,在桌子上将它大头向下平稳地立起来。之所以在春分可以完成挑战,和此时地球的地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的平衡状态有关。蛋壳表面其实是凹凸不平的,根据三点确定一个平面的道理,需要找到蛋壳与桌面接触的三个合适的支点。同时,新鲜鸡蛋的蛋黄素带松弛,蛋黄下沉,鸡蛋重心下降,有利于鸡蛋竖立。
春分也是放风筝的好时候。人们会到郊外踏青赏花,放飞五彩斑斓的风筝,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变化,感受生命的力量。
将节气时序藏进十二月花神杯里
王莉娜
春分,不仅是大自然精密运转的见证,更是一部解码中华文明宇宙观的密钥。当太阳直射赤道时,地球在黄道坐标系中达到昼夜均分的动态平衡,这种天文现象背后,蕴藏着中国人对宇宙秩序的深刻理解与艺术化表达。
苏州文人雅士的“春分茶会”讲究“三时三味”:辰时以明前碧螺春品鲜,午时用陈皮普洱调和阴阳,申时煎艾草老茶祛湿寒。浙江龙泉的龙窑在春分日举行“开窑祭”,窑工将特制的“阴阳坯”放入窑炉,烧成后器物上的冰裂纹走向成为当年气候的预测依据。
河南博物院藏有五彩十二月花神杯,杯口径6.6厘米,高5厘米,底径2.7厘米,撇口,深腹,圈足,胎体轻薄,色泽清新淡雅,釉面洁白。12件杯外壁分别绘有五彩水仙花、玉兰、桃花、牡丹、石榴、荷花、兰草、桂花、菊花、芙蓉、月季、梅花图案,并配有诗句为题。
河南博物院藏五彩十二月花神杯玉兰花杯 河南博物院供图
河南博物院藏五彩十二月花神杯桃花杯 河南博物院供图
这套藏品之所以被称为十二月花神杯,是因为每只杯上的花卉都各指代一个月令花,并与历史上的十二位名人相对应,也就是每个月的司花神。明朝时期,出现“百花神”的说法,至清代中期,杨柳青年画开始出现“花神”组画,以唐宋传奇人物和历史人物为花神名称,代表各月的花神。
“十二月花神”是根据社会风俗与岁时节令,按每年十二个月冠以花名而成。与十二月令花相比,十二月花神更受人们主观意识影响,较为流行的说法主要有:正月梅花神寿公主,二月杏花神杨玉环,三月桃花神息夫人,四月牡丹花神丽娟等。
五彩十二月花神杯中与春分时节相关的有玉兰花杯和桃花杯。玉兰花杯,以青绿覆地,中间饰有灵芝,两棵玉兰树高低错落,树干以墨线勾勒,稍施棕彩。树梢上的玉兰花朵肥硕唯美,或含苞待放,或枝头怒放,画面生机盎然。画面中题有“金英翠萼带春寒,黄色花中有几般”的诗句。
桃花杯,近底处为草木景,主题为一株枝干壮美的桃树,桃树表皮用细密的短线绘成,树干结节处,用浓墨点染,显得古拙浑厚,枝干横斜伸展,线条流畅。桃花淡墨勾线,填以朱红,并用红线勾勒出花蕊。让人感到似乎有和煦的春风扑面而来,春意浓浓。在洁白的釉面上,昂首怒放的花朵和含苞欲放的花蕾,在绿叶的陪衬下相映成趣。整幅画面色彩淡雅,线条细腻,旁边题有“风光新社燕,时节旧春浓”诗句。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星图上,十二位花神犹如璀璨星辰,以芬芳为墨,在时光长河里书写着天人合一的诗篇。这套独特的文化编码体系,将自然时序、花卉特性与人文典故精妙融合,构建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美学。精妙的花神体系,实则是部用植物书写的文明基因图谱。(作者系河南博物院副研究馆员)
从《耕织图》读古人的生命韵律
马超 刘艳芳
春分是四季流转中一个充满诗意的节点。古人以阴阳平衡为序,将这一天视为天地和合、万物萌发的象征。在浩如烟海的文物遗存中,那些描绘农耕桑织的画卷与器物,不仅记录着先民对自然的敬畏,更凝固了时节背后的文化基因。《耕织图》作为农耕文明的视觉史诗,将春分物候转化为可触感的文化记忆。
绢帛里的农事诗学
翻开南宋楼璹的《耕织图》,仿佛能看到八百年前江南的春日原野。这位浙江县令以45幅工笔画作,将水稻种植的21道工序,与蚕桑织造的24个环节悉数定格。从“浸种”时稻谷沉浮的涟漪,到“插秧”时农夫佝偻的脊背,从“浴蚕”时蚕娘指尖的银丝,到“剪帛”时织机旁的盈尺素绢,每一帧画面都渗透着春分前后天地人相谐的智慧。这种以图证史、以诗言志的创作范式,让不识字的农人也能循着墨线参透农时。正如康熙帝在重绘的《御制耕织图》序中所言:“生民之本,以衣食为天。”
焦秉贞笔下的清代《御制耕织图》更添几分烟火气。这位宫廷画家在楼璹原作基础上增补“祭神”场景,让农人焚香叩拜的身影与远山淡霭相映成趣。而雍正帝胤禛则别出心裁地将自己扮作农夫,携福晋化身画中耕织主角,将帝王劝农的苦心化作丹青。当观者凝视画中挥汗耘田的“农夫胤禛”时,既能窥见清初重农政策的缩影,也触摸到春分日“天子亲耕”传统的余温。
墨锭上的岁时密码
上海博物馆珍藏的“汪惟高御制耕织图墨”,将这份农耕美学浓缩于方寸之间。这套乾隆年间徽州墨工精制的集锦墨,每笏皆以《耕织图》场景为蓝本,浸种、插秧、祭神等46道工序化作浮雕。金粉勾勒的“浸种”二字下,农人俯身河岸的身影与康熙御题诗相映生辉,松烟墨香里飘散着春泥的气息。墨模雕刻师以刀代笔,将楠木化作微型剧场,让耕织劳作的动态凝固成永恒。这类墨品不仅是文房雅物,更是春分劝农的立体教科书。
更令人惊叹的是制墨技艺与节气智慧的共振。《墨谱法式》记载的“采松造窑”工序,恰与春分时令暗合:截取肥阔松枝需待冬雪消融,火巷石板间升腾的松烟,正呼应着地气萌动的物候。当墨工在仲春亥日点燃窑火,他们烧制的不止是笔尖流动的墨色,更是对自然节律的虔诚回应。
年画中的春神祭仪
山西临汾清代年画《春牛图》,将春分的仪式感推向高潮。画面中芒神挥鞭催牛,牛背驮着盛放的牡丹,下方农人环坐分食麦饼,题跋“三人九饼,五谷丰登”,道出朴素祈愿。
这种“鞭春牛”习俗源自周代,敦煌莫高窟五代壁画《农作图》中亦有类似场景:春牛昂首向前,农具倚立田垄,远处山桃初绽,整个画面涌动着破土而生的生命力。春牛既是农耕符号,更是春神的化身,其位置关系暗藏农时玄机——牛在前则示早耕,居中谓适时,居后警迟播,一图一谶皆关天时。
而故宫博物院藏《胤禛耕织图》中的“收刈”场景,则将秋收的喜悦与春耕的期许串联。焦秉贞以西洋透视法重构传统农事画,近处金穗低垂,远处屋舍俨然,空中飞鸟掠过,恰似为春分“玄鸟至”的物候作注。这种时空交错的视觉叙事,让观者在尺幅间阅尽四时轮回。
文明长河里的节气基因
从宋元刻本到外销画舶,从碑刻墨模到瓷器纹样,《耕织图》的流变史恰是中华文明对外辐射的缩影。法国国家图书馆珍藏的清代外销画《耕织图》,将江南水田移植到西洋画布,采桑女的头巾与里昂丝绸商的惊叹在此相遇。当欧洲启蒙思想家透过这些图像理解“中国式理性”,他们看到的不仅是农桑技艺,更是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系。
而今站在先农坛观耕台前,青石板上“一亩三分”的耤田痕迹犹存。康熙帝曾在此挥汗扶犁,吟出“勤民方不愧为君”的诗句;雍正帝借《耕织图》寄寓的政治隐喻,早已化作故宫倦勤斋檐角的斑驳彩画。这些文物如同琥珀,封存着春分日祭日祈年的香火、粘雀嘴的糯米清香……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基因在器物血脉中生生不息。
春分之美,在于它既是物候变迁的节点,也是文明传承的载体。博物馆中的耕织文物,不仅承载着历史记忆,更凝结着先民对天地的敬畏。那些定格在绢帛、墨锭、年画中的春景,始终提醒着我们:节气不是冰冷的历法符号,而是用生命温热的文化基因。(作者马超系河南省安阳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刘艳芳系殷墟博物馆公共教育部副主任)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既指导农业生产,又深刻影响着民众生活。每个节气都伴随着朗朗上口的谚语,如“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冬至阳生春又来,草木渐滋萌”等。这些谚语虽简短,却蕴含农耕智慧和生活哲学,指导着人们顺应自然规律,合理安排农事。
风云气象卫星的精确观测,为二十四节气的传承注入了科学内涵和现代元素,使其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立春时节,风云气象卫星通过实时监测全球植被指数的变化,发现绿意从南向北逐渐蔓延的动态,与“立春一日,百草回芽”的谚语相印证,深化了公众对节气的科学认知。同时,这些数据还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依据,如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通过大范围生长季早期作物分布遥感监测技术,建立了“国—省—市—县”分工协作的大宗作物分布卫星遥感监测评估业务,帮助农户根据气象条件精准把握播种时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夏至时节,风云气象卫星通过监测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昼夜长短的变化,为“夏至长,冬至短,春秋两季平分天”的天文和气候规律提供实证支持。结合风云气象卫星监测数据,人们可深入理解节气的科学内涵和气候特征,从而合理安排生产生活。
霜降时节,风云气象卫星则可通过监测地表温度和积雪覆盖情况的变化,为“霜降见霜,小雪见雪”的农谚提供科学验证,并及时发布防寒预报预警,助力公众提前预防低温等灾害,降低自然灾害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未来,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还将建立农业集成应用体系,以提升农业气象自动观测与智能感知能力为基础,打造低成本、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的星地一体化农田信息采集体系。
二十四节气也为风云气象卫星提供了贴近民生的应用场景。依托节气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人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卫星观测数据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所在。这种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既提升了卫星应用的社会认知度,也推动了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与发展。
风云气象卫星与二十四节气的交融只是科技与传统融合的一个缩影。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当进一步探索二者的融合之道,让更多人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所在。一方面,可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手段创新传统文化传播方式;另一方面,可将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与理念融入现代科技的创新与发展之中,如绿色科技、智能医疗等领域,推动跨学科研究,实现科技与文化的双向赋能,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姜有益 作者系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办公室副主任)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其影响力不仅辐射中华文化圈,更通过文化传播在日本、朝鲜半岛等地生根发芽。以春分为例,其在中日两国的习俗演变与本土化实践,生动展现了文化传承的共性与差异性。
在中国,春分被定义为昼夜均分、阴阳平衡的节点,承载着“调和天人”的哲学思想。日本在飞鸟至奈良时期引入中国历法,并基于本土气候调整出“本朝七十二候”。例如,中国春分三候为“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日本则改为“雀始巢、樱始开、雷乃发声”,用本土常见的麻雀代替燕子,并突出了樱花这一文化符号。
除物候差异外,中日春分习俗也有明显区别。中国春分有天子祭日的传统,民间则通过竖蛋、放风筝等活动呼应自然节律。日本春分虽无祭日习俗,但这期间全民扫墓,认为此时阴阳交汇,可与祖先灵魂沟通。这映射出中日宗教观的分野——中国强调“敬天法祖”的儒家伦理,日本则偏向“万物有灵”的神道信仰。
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是人类共通的表达与积淀。中国春分时节讲究“吃春菜”,不拘于某种特定的蔬菜,而是应时采摘各种鲜嫩春芽。日本则以红豆糯米制成“牡丹饼”,红豆象征驱邪,糯米寓意五谷丰登。值得注意的是,红豆驱瘟的习俗在中国《荆楚岁时记》中已有记载,日本将其与本土稻作文化结合,形成独特食俗。两国虽均以食物承载节气内涵,但寓意不同。
在节气内涵上,中国春分习俗根植于农耕社会的“顺天应时”思想,强调节气对农事的指导意义,如“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日本在吸收中国自然观后,发展出“季语”“花见”等审美化表达。例如,春分被视为樱花前线北移的起点,将物候观测转化为全民性的赏樱活动。
春分习俗的跨文化流变,彰显了中国二十四节气的强大适应性。中日两国的实践表明,文化传承并非简单复制,而是在地缘、信仰、社会结构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创造性转化。这种“和而不同”的演进模式,为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重要启示,即惟有尊重本土化逻辑,方能实现传统的活态传承。(卜京楠 李鑫)
策划:包宁 制作:李响 设计:丁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