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60度时,“小满”便开始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小满,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小满小满,麦粒渐满”,此时,北方地区小麦等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变得饱满,但又没有成熟,所以是“小满”。“小满小满,江河渐满”,南方地区降水增多,河水渐渐“满”了起来,是另一种“小满”。 “小得盈满”是一种哲学和智慧,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60度时,“小满”便开始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小满,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小满小满,麦粒渐满”,此时,北方地区小麦等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变得饱满,但又没有成熟,所以是“小满”。“小满小满,江河渐满”,南方地区降水增多,河水渐渐“满”了起来,是另一种“小满”。
“小得盈满”是一种哲学和智慧,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与突泉县民俗非遗体验馆 联合出品
太阳直射点离北回归线越来越近,白天越来越长。天热起来了,此时的风光正是浓墨重彩的初夏景象,“梅子金黄杏子肥,榴花似火,桃李新熟,蜓立荷角,作物旺盛,欣欣向荣”。
小满三候为: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一候苦菜秀”,小满节气后,苦菜枝叶繁茂。 “二候靡草死”,一些枝条细软、喜阴的植物在强烈的阳光下开始枯死。“三候麦秋至”,在小满的最后一个时段,原来已经盈满但未熟的麦粒已经成熟,可以开始收割了。虽然时间还是夏季,但对麦子来说,却到了成熟的“秋”,“麦秋”指的就是初夏麦子成熟的季节。
小满意味着收获的节奏,一年一度的夏收、夏种、夏管从此拉开序幕。
“小满小满,麦粒渐满”。北方地区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接近成熟。“小满割不得,芒种割不及”。小满不能着急割麦子,但如果等到芒种又来不及了,麦子就熟过头了,就开始掉穗了。因此,需要时常到麦地里观察,抓紧晴天进行收打和晾晒。
“小满不满,干断田坎”。小满时田里如果不蓄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南方地区的农民正在种植水稻,需要注意蓄水保水工作,抓紧水稻的追肥、耘禾。
此外,需要抓紧麦田虫害的防治,预防干热风和突如其来的雷雨大风、冰雹的袭击。
我国江南地区有“小满动三车”的习俗,“三车”指水车、榨油车、缫丝车。小满时节,稻田要引水灌溉,油菜籽要收割打油,养蚕的人家开始缫丝。水车、榨油车、缫丝车都开始忙碌运转。
“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相传小满节为蚕神诞辰。蚕很难养,气温、湿度,桑叶的冷、热、干、湿等均影响蚕的生存。人们在四月放蚕时举行祈蚕节。养蚕人家把面粉做成蚕茧的样子,扎一把稻草,将面粉蚕茧放在稻草上,象征蚕茧丰收。
吃苦菜也是小满的习俗。苦菜苦中带甜,新鲜爽口。苦菜嫩叶生吃略带苦味,用开水烫一下也好吃。
小满时节,蚕茧初成,缫丝劳作拉开序幕。正如《清嘉录》所记 ,“小满乍来,蚕妇煮茧,治车缫丝,昼夜操作”,此时节蚕宝宝吐丝结茧。“养得一季蚕,可抵半年粮” 的民谚,道出了蚕农对丰收的殷切期盼。
在丝织品中,有一种被认为是中国古代丝织工艺中最为高贵的品种,被誉为“织中之圣”,那便是缂丝,素有 “一寸缂丝一寸金” 的美誉。它是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遵循“通经断纬”和“以纬缂经”的原则织造而成的平纹织物。在缂织时,根据纹样和色彩变化,“一色换一梭”。纬线换色处呈现出如刀刻般的雕琢效果,故缂丝又称“刻丝”“克丝”或“剋丝”。宋代时,缂丝已能精妙复制绘画艺术,至乾隆时期技艺更是达到顶峰。
清 缂丝《明皇试马图》轴 天津博物馆供图
天津博物馆馆藏珍品中,《清 缂丝〈明皇试马图〉轴》 尽显乾隆时期缂丝工艺的精湛。画面上半部缂金色乾隆御题行书11行,落款“戊子(巳)新春月御题”;中部缂拟宋徽宗瘦金题名及乾隆御题诗,以及内府鉴藏印文二十方;画面为唐明皇骑着一匹骏马,侍从在前面开道,监牧官牵着马缰绳的情景。缂工精细工整,栩栩如生,形象逼真,色彩淡雅。《清 缂丝灵芝图》是一幅表现山石间生长的灵芝、兰花等植物的小品画,色彩清雅,绣工精细,画面上部为乾隆皇帝御笔的“益寿”二字及题款,并有“古稀天子”等多枚印章分布于画面各处。《清 〈贡獒图〉轴》 融合元代画作元素与清代华丽风格,通过亭台、屏风、异域番人、獒兽等画面,展现出独特风情。
清《缂丝灵芝图》 天津博物馆供图
小满的风物诗里,枇杷是当仁不让的主角。《清嘉录》里记载:“三四月卖时新,率五日而更一品如王瓜、茄、诸色豆,诸海鲜、枇杷、杨梅迭出,后时者,价下二三倍。”清朝王泰偕《吴门竹枝词·小满》里写“枇杷黄后杨梅紫,正是农家小满天”,民间则有“小满枇杷半坡黄”一说。作为“秋萌冬花春实夏熟”的时令佳果,枇杷集四时节气之精华,被誉为“夏季水果之王”。
明 永乐青花枇杷绶带鸟图盘 天津博物馆供图
《清 恽寿平瓯香馆写生册》以没骨法绘十开花卉,其中第五开绘折枝枇杷果,用笔潇洒秀逸,直接点蘸颜色敷染成画,花叶筋脉向背清晰,形神兼备,天趣盎然;每开题诗一首,与画作相映成趣。该画册体现了恽寿平以写生为基础,深研摹写的深厚功力。《明 永乐青花枇杷绶带鸟图盘》胎质细腻洁白,釉层肥厚晶亮,外底无釉,抚之有糯米粉般的爽滑感,青花色泽浓艳、蓝中泛黑,是用进口的“苏麻离青”料所绘。绶带鸟象征仁爱宽厚,是传达“仁布天下”思想的瑞禽,同时寓意富贵长寿。这件为郑和下西洋烧造的工部外销瓷器,以枇杷绶带鸟为主题,在永乐时期花卉题材大盘中尤为稀有。
这些珍藏于天津博物馆的文物,是工艺与艺术的结晶,更串联起小满时节的文化脉络,让千年小满风情在今日鲜活可触。(崔凯欣)
(作者系天津博物馆工作人员,郭玲对本文有贡献)
当太阳行至黄经60°,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如期而至。《说文》曰:“满,盈溢也。”“满”这个始见于篆文的形声字,从“水”部,与 “懑”“漫”同源,本义为器皿内液体饱和。“小满”则是盈而未满的状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
“小满”之名,源于古人对农作物生长态势的精妙观察。《三礼义宗》阐释:“小满为中者,物之生长小得并满,故以小满为名也。”此时,北方麦类作物籽粒灌浆,虽未完全饱满,却已蕴含成熟的希望。
在南方地区的农谚中,“满”字也指代雨水充盈。农谚“小满小满,江河渐满”,表现了小满节气期间,南方降水逐渐频繁、雨量更加充沛;“小满不满,干断田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则表达出,小满时田里如果不蓄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揭示了农时与水势的紧密关联;“小满十八天,青麦也成面”,又以朴实的语言,道出小满过后丰收渐近的喜悦。
甲骨文中的“小”字和篆文中的“满”字
古人将小满分为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 唐朝诗人元稹在《咏廿四气诗·小满四月中》中生动描绘了三候变化的田园画卷:“小满气全时,如何靡草衰。田家私黍稷,方伯问蚕丝。杏麦修镰钐,錋欔竖棘篱。向来看苦菜,独秀也何为?”诗中草木荣枯与农事兴衰交织成趣;欧阳修 “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勾勒出小满时麦浪具有生命张力的状态;元淮“子规声里雨如烟,润逼红绡透客毡。映水黄梅多半老,邻家蚕熟麦秋天”,以烟雨、黄梅、熟蚕等意象,绘就江南小满的温润画卷,传递出生活的安然惬意。
“小满”之“小”,与“大”相对,二十四节气序列中,“小满”之后不见“大满”,体现出先民常怀谦逊、小得圆满的朴素哲思。小满以“未满”的姿态为生命留出生长缝隙,又以“渐满”昭示丰收轨迹。这种对“盈而未溢”的追寻,流淌在《尚书》“满招损,谦受益”的千年箴言中,沉淀为中华文明特有的生存哲学。(闫辰宇)
小满,意指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尚未成熟。这一节气不仅映射着农耕社会的物候智慧,也为花卉园艺的发展提供了自然窗口。
湖南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小满节气常伴随气温快速上升与降水增多,标志着花事由春入夏的自然转折。在这一阶段,观赏植物进入了旺盛生长与花芽分化的重要时期,既是园艺管理的关键时期,也是感知植物生命节律的好时机。
小满前后,月季、绣球、百子莲等夏花逐渐进入盛花期,而一年生草花(如孔雀草、醉蝶花、四季海棠)也进入播种育苗的黄金时段。在湖南,适合在小满节气播种或栽植的观赏植物多为耐热耐湿型品种。此时光照充足、昼夜温差适中,是花卉幼苗快速生长的最佳气候窗口。
此外,小满是多数花卉在生长过程中的一个“临界点”,需要通过合理水肥管理、整形修剪等措施,助力其顺利从营养生长过渡至生殖生长阶段。对盆栽花卉而言,此时亦是促花控形、提升观赏性的关键节点。
在传统文化中,小满被赋予“将熟未熟”的意境,与园艺中的“含苞待放”“丰而不溢”不谋而合,表达的是自然之美的分寸感。这种美学内涵对当代花卉审美有启发意义:花卉的布景不必一味求“满园盛放”,而应善于营造节奏变化与疏密对比,让园艺空间拥有呼吸与节奏之美。例如,湖南本地常见的紫薇、鸡爪槭、香樟等彩叶或开花乔灌木,在庭院或景区小景中可与草花、观叶植物错落搭配,通过高低、色彩、季相的层层递进,呈现“小满未满”的动态美。
随着都市园艺的发展,小满节气已成为引导公众关注园艺生活与自然节律的桥梁。在湖南,依托本地花卉种质资源,如栀子花、红花檵木、杜鹃、荷花等,进行适应性强、观赏性高的品种选育,已成为园艺育种的重要方向。
结合小满节气开展观赏园艺品种展示、花卉市集、家庭园艺推广等活动,也有助于增强公众对植物多样性和生态园艺理念的认识。在校园、公园、社区等空间中以“节气花境”或“节气花箱”形式开展花卉布置,是文化景观与园艺科普相结合的有益尝试。
小满,是万物向盛的节点。对于观赏园艺而言,这正是“借势而为、顺势而长”的时节。顺应时节、因地制宜进行花卉生产、品种选择与景观布置,不仅可以提升花卉的观赏效果,更能在节气文化中找回园艺与自然共生的节奏感。让我们以一朵花的绽放,感知自然的脉动,体悟园艺之道。(李炎林)
(作者系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教授、湖南花卉协会副会长)
小满,是一个极有分寸的节气。天地尚未极盛,麦穗刚好灌浆,秧苗初露嫩绿,南风动而不躁,雨水至而不滞,仿佛大自然也知晓节制,将盈与缺控制在恰当的临界点。在浙江,这种分寸感尤为分明。
初夏的清晨,行至杭州富阳的东梓关古村,乌篷船轻摇过苕溪水面,晨雾氤氲中,远山若隐若现,岸边的水田里,禾苗才插不久,泛着清新的碧色。村口的石板路边,野苦菜开出细小的黄花,在湿润的空气中散发出淡淡草香,“一候苦菜秀”,这是小满时节最早的信号。
湖州南浔是另一种调子。四月时节,桑叶肥厚,养蚕的农家等候蚕花节的到来。小桥边的乌篷船依旧缓行,却不再是春日的闲游,而是转入夏忙的节奏——四通八达的运河串起村落与码头,浔商的船只穿梭其间,岸边灯影摇曳,映照出江南人家的烟火和生计。
西湖此时亦别有情致。苏堤两旁绿荫如盖,早开的荷叶已露尖角,浮于水面。小满雨多,湖上水汽蒸腾,一只只白鹭时而掠过湖心亭,又悠然落于枯荷秆头,仿佛从宋人画中飘出的灵韵。花港观鱼处,锦鲤翻动,游人驻足廊下,雨丝落入池面,涟漪层叠。
最动人者,要数温州泰顺的梯田风光。农人扛着锄头,牛儿在泥田中缓行,孩童赤脚在田埂上追蜻蜓,山野中的靡草日渐枯落,一季之生,终归寂静。而平原上,“三候麦秋至”,麦子已泛出金黄。正如欧阳修所咏,“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这是小满的妙处——樱桃红透却未软烂,青梅酸涩尚存回甘,连钱塘江的潮水都退守半程,为农历四月的江南留足余韵。江南人懂得留白的中国哲学,就像老茶客冲泡明前龙井,注水七分,留得三分天地宽。
小满未满,即是圆满。(陶柔柯)
策划:包宁 制作:李响 设计:丁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