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二个节气。此时,太阳到达了黄经330°。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描述的就是这个时节雨润万物的景象。 立春到了,春天未必来。但紧跟立春之后的雨水,却是个行动派——雨水到了,降水也逐渐增多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写道: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雨水”二字便由此而来。 |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二个节气。此时,太阳到达了黄经330°。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描述的就是这个时节雨润万物的景象。
立春到了,春天未必来。但紧跟立春之后的雨水,却是个行动派——雨水到了,降水也逐渐增多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写道: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雨水”二字便由此而来。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与突泉县民俗非遗体验馆 联合出品
雨水的三候分别为:一候獭祭鱼、二候雁北归,三候草木萌动。
溪流中,经过一个冬季的蛰伏,水里的鱼儿不再负冰前行,水獭也爬出冰窟窿,把捕捉到的鱼摆成一排,陈列在岸边,如同祭祀一般;在空中,大雁享受南方冬季的暖阳后,飞回北方;大地上,草木在喝饱了雨水后,黄绿色的嫩芽开始萌发。
春回大地,万物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
雨水节气从“七九”跨越到“九九”。“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这意味着除了西北、东北、西南高原的部分地区仍是寒冬之外,其他大部分地区已是一派春风化雨、春耕繁忙的景象。
适宜的降水对冬小麦越冬萌动返青非常有利,正所谓“春雨贵如油”。进入雨水,南方地区的持续连阴雨有所缓和,有利于油菜抽薹开花,但仍应注意加强田间管理,防备春雨过多导致湿害烂根。华南地区则应抓住“冷尾暖头”,抢晴播种,加快双季早稻育秧。
回娘屋。“雨水节,回娘家”是流行于川西一带的汉族节日习俗。到了雨水节气,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子女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藤椅等礼物,回家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雨水节气常以自然意象、农事活动和民俗传统为载体,展现古人顺应天时的生态智慧,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农业博物馆所藏的雨水文物与艺术作品,就是其生动见证,其将“润物无声”的春雨,由自然现象升华为跨越千年的文化共鸣。
曲辕犁 中国农业博物馆藏
雨水洗春容,平田已见龙——天气和天象
唐代诗人元稹的《雨水正月中》描写了雨水节气的天气和天象。“平田已见龙”,即“见龙在田”,我国古代将二十八星宿以七个为一组分为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南方朱雀四象,每年春季东方星宿青龙从田间地平线升起,称之为“见龙在田”。
龙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掌管云雨的神灵。雨水节气正值春耕开始之际,南方部分地区会在雨水节气举行祭龙活动,有些地区会食用以“龙”命名的食物,如面条称“龙须”、春饼称“龙鳞”,象征对龙的敬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中国农业博物馆珍藏的汉代青龙纹瓦当即体现了古人对龙的崇拜。瓦当,是覆盖在建筑屋顶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可庇护屋檐不受雨水侵蚀,对屋檐结构也起到了加固和美化的作用。瓦当上的青龙纹饰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抽象表达,也暗含对农业丰产的祈愿。
春雨贵如油,备耕农事忙——试犁与占稻色
农谚云“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雨水节气被称为“可耕之候”,是小春管理、大春备耕的关键时期。虽然雨水前后气温仍然较低,但土质已经开始松软,人们要在这个时候翻耕农田,做春种的准备。翻耕要趁早,农谚云 “正月耕田是黄金,二月耕田是白银”。春耕即将开始,在中国一些地区一直传承着雨水试犁的习俗,桂北地区多是拿牛轭走进牛栏,把牛轭放在牛颈上,表示耕牛拉着牛轭耕田犁地之状,预示着春耕开始,应该做好备耕,抢抓时机耕耘播种。胶东地区的试犁习俗,则是农家祭牛马王神,饷耕牛,为春耕蓄力。
雨水节气,华南地区有“占稻色”习俗,是古人祈求粮食丰收的旧俗。元末明初娄学礼在《田家五行》中记载:“雨水节,烧干镬,以糯稻爆之,谓之孛罗花,占稻色。”占稻色即通过爆炒糯谷米花来占卜当年稻谷的丰歉,爆出的糯米花越多,则预示收成越好,反映着农民对五谷丰登的期盼。
汉代青龙纹瓦当 中国农业博物馆藏
甘霖润万物,亲情满人间——回娘屋与接寿
雨水的民俗活动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深刻内涵,民间有回娘屋、接寿的习俗,意在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祝岳父岳母长命百岁。雨水节气正值春节尾声,民间有出嫁女儿带上精心备好的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的习俗,称为“归宁”。女婿要给岳父岳母“送节”,送节的礼品通常包括两把缠有一丈二尺长红带的藤椅、罐罐肉等,俗称“接寿”,寓意感谢、祝福与敬意。
高密年画《百寿图》 中国农业博物馆藏
花灯月下竞霓虹,社戏初开锣鼓鸣——花灯与社火
雨露滋润,万物生发,雨水节气的习俗也被赋予了希望和生长的意义,意味着生机与活力。
雨水节气常与元宵节接近,因此节气活动更具复合性,体现天人合一的观念。如民间要举行花灯与社火等民俗活动闹元宵,通过艺术形式与集体参与,将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紧密结合,借自然节气调整生活节奏、凝聚社群情感,引导人们顺应节气变化,与自然和谐共生。(葛欣旭 陶东冬 作者系中国农业博物馆副研究员)
雨水节气开始,南方的暖湿气流活跃起来,植被生长,蒸发量增加。“雨水有雨年有余”,最适宜作物生长的气象条件——“雨热同季”渐渐到来。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这首朗朗上口的节气歌,唱的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
这个“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对气象工作者来说有着特殊的情感意义。在现代气候学上,二十四节气所带来的规律性认识,仍然有很多的借鉴意义。将“二十四节气”称为是认知气象的“活化石”,也是实至名归。
二十四节气是在农耕时代应运而生的。彼时人们掌握的科学知识极其有限,基本是靠天吃饭。可是苍天神诡,人们只能通过“观星候气”来指导生活和农事活动,并把所有的农事与气候对应的经验,都整合到二十四节气的“时间知识体系”中,大大方便了农业技术的传承与传播。这应该就是确定二十四节气的初衷——服务农业生产。
时至今日,正因它将晦涩难懂的气候预测原理,变成了通俗易懂的附着在“时间知识体系”上的服务信息,使得国内外不同地区的人们在二十四节气这个坐标上,找到适合本地的农事节点,经过“本地化”修正后,继续指导着生活、生产。
如今科学技术发展到了很高水平,已经不需要用日历推算天气和气候状况了。然而,千百年前人们通过连续观测天象、天气气候,比照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并将积累的经验整理出来形成二十四节气的气候规律,依然可以被当作气象科学知识的一部分应用。“活化石”中包含的知识体系,如何融入现代气象大数据业务体系,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服务美好生活,必将成为新的课题。
在二十四节气这个“时间知识体系”上,也已经承载了中国人民丰富的生产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有农事谚语歌谣,还有诗词歌赋以及配合节气的民俗节庆活动,这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可以期待,当二十四节气文化受到更多人关注并得到更广泛的传承和传播时,它的内涵也将不断被挖掘,并发展得更丰富。(朱定真 作者系全国气象学科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1899年,清代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在一种被称为龙骨的中药材上发现了一些神秘字符。经过仔细辨认推敲,他认为这是一种远古的文字。这些文字,后来被认定为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体系——甲骨文。
很多人都对甲骨文的发现过程有一定了解,但第一个被识读出来的甲骨文字是哪个?人们并不清楚。它就是今天借着雨水节气要跟大家说的“雨”字。
在甲骨文中,“雨”字的写法是非常明显的雨滴从天空落下的样子。由于商朝的文字还没有完全固定,所以雨字的写法也在不断变化。在较晚发现的甲骨上,“雨”字增加了云的形象。由此可见,人们对雨的观察更加细致入微,发现了云和雨的关系。
在商代武丁时期的一片甲骨上,就有“兹云其雨”的记录。意思是说:“天空中已经乌云密布,是不是要下雨了?”在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展馆当中陈列着的甲骨上,有祈求好的年成、问“云”与“降雨”关系等内容。这些记录说明商人已经知道了云和降水之间的联系,云会影响降雨的发生。
现存河南博物院 带有“雨”字的甲骨文 图/霍继超
在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最大的一片甲骨上,有公元前1217年连续11天的降雨记录,整片甲骨共218个字。这些对于降雨的卜问和验证,成为最早的降雨气象记录。
而先民对于降雨的研究绝不止步于此。他们对于雨的观察不只限于记录,而是有了属于他们的分类方法。
把不多不少,恰合时宜的雨称为“正雨”;把来势汹汹、毫无征兆的雨称为“疾雨”;把连绵不绝,持续降落的雨称为“延雨”;把如注如瀑,倾盆而泄的雨称为“烈雨”。除此之外,还有诸如“大雨”“小雨”“采雨”“修雨”“邪雨”“宁雨”等等分类。可以看出,不仅有了雨量的概念,还有了雨强的概念。
当然,对于雨的分类更多的是依靠主观的判定,是和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紧密的结合。
在后世的发展中,“雨”字又不断地变化,比如在金文中,“雨”更加强调雨水从云中而来;小篆字体把天和云同时表现了出来;隶变之后,“雨”字的写法已经几乎和今天一样。
云腾致雨,从天而降,随风入夜,润物无声。雨,穿越千年,打湿了一个又一个春天,滋润了一片又一片土地。又逢雨水节气,让我们回眸再看甲骨上的雨水,伸手触摸曾淋湿过先民的甘霖。(卜京楠 黄妍)
如果说立春是春天的序幕,那么雨水就是春天的第一乐章。在二十四节气中,雨水和谷雨、小满、小雪、大雪等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的节气。但雨水不同,被赋予了更多的情感,它知晓时节,善解人意;它悄然而至,润物无声。当万物被润之以新风好雨,谁能不感受到乍暖还寒间生命的萌动、“润物细无声”的柔情,还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恰到好处呢?
经历一场寒冬后,大地干涸,草木、麦苗、蔬菜正需一次滋润,而早春的雨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来了。在北方,早春的雨还是难得一见的奢侈;而在南方,初春的雨,淅淅沥沥的,如烟似雾,则是这个时节的常态。就说杭州吧,天气逐渐回暖,各处都在传递春天的信号。此时的西湖,由于裹挟着水汽,依山着地成云雾,缭绕在湖山之间,经久不散,如同仙境。而位于西湖西边杨公堤与南山路交会处的浴鹄湾,则是从“凡间”看向群山仙境的最佳观景台。随着气温回升,梅花也进入到了最佳观赏期。走进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可见上百株红梅竞相开放,散发出阵阵幽香。
雨水节气临近,西湖边的美景 图/麻碧华
雨水,“润物细无声”的柔情在诗词之内,也在诗词之外。
早春的雨水,不狂放,因其独有的美,在诗人的笔下,自是美景、美物。韩愈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陆游则写“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孟浩然言“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释志南则说“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每一个场景都是江南绝美的画卷。但春雨不仅有温柔浪漫的情感表达,也有调皮的富有生活气息的内容。比如“春雨贵如油”,似乎是一句家喻户晓的农谚,无非是说春天的雨水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整首诗,才知并不是农谚。“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滑倒解学士,笑坏一群牛。”这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缙一首题为《春雨》的诗。解缙乡试中得第一名,当时天正下着小雨,解缙高兴得不慎滑倒,引得村人哈哈大笑,于是解缙脱口而出写了这首春雨诗。
这一刻,当希冀、温暖、春风汇聚成雨,便播撒出这一年的希望。当植物们开始奋力生长,四川东山的客家人就在给年满60岁的父母“送雨水”,而广东一带的农民开始“占稻色”,预祝一年的好收成。雨润江南万物苏,当下江南各地已逐渐开启春耕备耕模式,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杭州萧山宁围街道正在筹划春耕文化活动,临安等地还建立了春耕服务队,最美春耕图即将在江南绘就。
而你,感受到大自然的馈赠了吗?(麻碧华)
策划:包宁 制作:李响 设计:丁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