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记者 张晓霞 王灵玲 通讯员 敖艳梅
春耕正酣,春播渐忙。在吉林,田野间播撒着希望的种子,在勃勃生机的功劳簿上,少不了气象部门浓墨重彩的一笔。
入春以来,在高温和大风的双重“夹击”下,吉林部分地区出现旱情,特别是西部地区土壤缺墒严重。
4月1日至5月8日,吉林省降水偏少,全省平均降水量为29.2毫米,较常年少37%。特别是4月上中旬,全省平均降水量为3毫米,较常年少7成。
吉林是农业大省、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在春耕春播的关键时期,开发云中水资源成为防旱抗旱的“硬核”手段。
4月19日至22日,全省大部迎来有利天气时机。4月20日清晨,两架增雨飞机在长春龙嘉机场并排停放。飞机直刺苍穹,一枚枚火箭弹冲上云霄,为黑土地送去一场透雨。
两天后,喜讯传来,受降水影响,松原、四平地区旱情解除,白城大部区域旱情得到明显缓解。
降低森林火险等级也是民生所系。
5月1日,当全民欢度劳动节之时,松原市气象部门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工作人员却异常忙碌。彼时,松原市已连续8天无有效降水,且风力较大,森林草原火险等级较高,并呈持续升高的态势。市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与市气象局对接,希望根据天气形势及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5月2日上午,人员、车辆、装备全部准备就绪。根据天气条件分析,当天傍晚出现增雨机会。31名作业人员分散在11台增雨作业车和5个乡镇固定作业点,瞄准时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26次,发射火箭127枚,作业总时长达20个小时。
在人影作业的“推波助澜”下,松原市迎来今年春季以来的最大一场雨,全市平均降水量达17.1毫米,出现大雨和中雨的站点分别有51个。
据统计,截至5月18日,全省通过空地一体化协同作业,累计增加降水约10亿立方米。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