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上层海洋温度的现有记录清晰地展示了一到几个十年间的波动,这一波动被称之为“年代际变化”。年代际变化呈现出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上升的趋势,这是由于温室气体所致。贯穿这一趋势的是年代际波动,其中一部分由自然的外部力量例如火山爆发、太阳辐射变化等导致,还有部分是由于自然的内部变化导致。
相当多的证据显示,印度洋年代际海洋表面温度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区域和全球的气候。观测和模式研究表明,印度洋海温的年代际变化可以通过影响沃克环流和哈德利环流的变化,进而影响热带和温带天气气候。
同时,热带印度洋海温变化对大陆的气候有重要影响。1998至2002年间印度洋变暖和热带太平洋变冷使美国、欧洲南部和亚洲西部出现干旱。印度洋变暖的趋势可能还导致了地中海过去20年的冬旱、萨赫勒地区西部二十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的干旱、以及自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非洲东部雨季的干燥,并影响东非的水文气候条件年代际变化。
环印度洋地区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且大多是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印度洋岛国也面临同样问题。然而,相比于太平洋和大西洋,我们对印度洋年代际变化的知识还比较缺乏。本文总结了印度洋年代际变化的观测基础及目前对此的认知情况,同时也明确了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问题时会遇到的挑战。
文章详见附件:
(来源:《美国气象学会公报》 责任编辑:石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