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前沿

2030至2040年大部分海域中所含溶解氧含量将明显减少

发布时间:2016年05月09日 来源:SRC-1543

  最近,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领衔的科学家在《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上发表研究称,受气候变化影响,全球某些海域中所含溶解氧含量已有所下降,在2030至2040年大部分海域均可明显检测到这种现象。

  从海洋深处到海表,生物所需氧气均来自表层大气或浮游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释放的氧气。气候变暖可能导致海洋所含氧含量逐渐减少,致使鱼类、蟹类、海星等海洋生物呼吸发生困难,但海洋氧气减少是否已经对这些生物产生明显影响尚不可知。氧气减少是大气变暖产生的严重副作用之一,当海表温度升高时,其可溶解的氧气含量减少,并且溶解氧更难转移至海洋深水区域。这是由于温度上升,气体膨胀变轻,从而更难以下沉。海洋中所含氧含量主要受海表温度、风等影响,但氧气减少的气候变化归因十分困难。

  自然的冷暖交替使海表所含氧气含量不断变化,这些变化在数年甚至数十年后仍可在海洋深处检测到。例如,如果北太平洋某一冬季特别寒冷,那么海表就可积聚大量氧气。在海洋环流移动的过程中,氧气被转移至海洋深处,数年之后仍可检测到。

  该研究运用了一种新型地球系统模式方法,集合了其他大量相关模式,因此可将气候变化和自然变率导致的海水溶解氧减少区分开来。研究发现,在印度洋南部、热带太平洋东部部分地区和大西洋盆地已经可以检测到气候变化导致的海水所含氧含量减少的现象。这种现象在2030至2040年间将进一步扩大至其他海域。但是,在非洲东海岸、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区域直到2100年氧含量减少现象仍不明显。该方法可为研究历史气候变率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提供重要参考。

  (编译:吴鹏)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