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气象要闻

减少暴露度和脆弱性 有效应对气候变化——访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秦大河院士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28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中国气象报记者 张倩

 

  4月26日至27日,中国气象局召开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管理极端事件和灾害风险推进气候变化适应特别报告》(Managing the Risks of Extreme Events and Disasters to Advance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SREX)北京区域宣讲会。针对报告中提到的“暴露度”和“脆弱性”问题,以及报告对于我国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降低灾害风险等方面工作,记者专访了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秦大河院士。

  记者:请介绍下IPCC SREX北京区域宣讲会的意义?

  秦大河:今天,由中国气象局承办的IPCC SREX报告北京区域宣讲会是IPCC计划召开的7个区域宣讲会之一。作为IPCC全球宣讲会的重要一站,此次会议邀请了东亚地区以及国内相关专家,通过向政府部门、研究人员和民间团体等宣传SREX报告的成果,特别是其中诸如“暴露度”、“脆弱性”等新理念,提高各部门应气候变化及极端事件的能力,同时会议对于帮助公众普及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知识意义重大。

  我国人口众多,区域差异较大,此次会议的召开对于我国适应气候变化、减轻气候变化及其引发的极端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作用。

  记者:报告中提到了减少极端气候“暴露度”和“脆弱性”问题,具体来说,应怎样理解“暴露度”和“脆弱性”等理念?

  秦大河:“暴露度”指人员、生计、环境服务和各种资源、基础设施以及经济、社会或文化资产处在有可能受到不利影响的位置;“脆弱性”指受到不利影响的倾向或趋势。

  举例来说,一场沙尘暴来袭,我国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如西安、兰州等地受到沙尘天气影响的可能性更大,我们就可以说这些地区的“暴露度”较高。但是,如果这个城市采取了良好的防护措施,可以有效抵御沙尘天气的影响,那么这个城市的“脆弱性”就较低。所以,决定“脆弱性”的因素里包含了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这个地区的应对灾害的能力如何。

  一般来说,面对极端事件,发达国家因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总量大,因为发达国家“暴露度”较高;而发展中国家与灾害有关的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高。据统计,1970年至2008年,95%以上由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为了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我们要进一步提高预报水平,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科研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这样才能减小国家和地区的脆弱性,有效提高抵抗灾害的能力。

  记者:目前,针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有哪些措施,未来要怎样应对气候变化?

  秦大河:应对气候变化包括两个方面,适应和减缓。适应气候变化是指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人类活动要如何适应气候以求得最小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损失。比如,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温度上升,农业种植带可能偏移。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改良农作物品种,提高农业技术水平等方法来适应这种气候变化。

  但是,适应气候变化并不能根本改变气候变化的趋势,所以我们提出将适应和减缓并重,这就需要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单位GDP能耗较高,中国政府对减排问题十分重视,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针对节能减排问题都提出了要求。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所以科学家特别是技术专家在此项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记者:SREX对于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来说有何意义?

  SREX是介于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和第五次评估报告间的“中间产物”。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针对极端事件问题已有相关阐述,但与SREX相比程度不同。SREX通过“暴露度”、风险、不确定性等理念解释了灾害风险管理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用统计学原理将社会科学中我们认为不能解决的问题解决了,这一点非常值得称赞。此外,这次报告的一部分内容可能会被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所采用。


    (责任编辑:张永)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