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记者董永春 通讯员张春霞
独特的区位优势,让粤港澳气象合作备受世人关注。
深厚的地缘、亲缘和文缘关系,让粤港澳气象合作亲密而务实。
2013年是粤港澳启动气象合作30周年。30载风雨同行,从合作到融合,粤港澳气象部门凝聚力量,共同书写了“一国两制”下气象区域合作、协同发展的新篇章,努力用世界先进的气象服务水平造福大珠三角广大民众。
缘起:无人小岛黄茅洲的历史担当
黄茅洲,因岛上长有茂密的黄茅草而得名。该岛在珠海市香洲区东南部64公里,北距香港56.4公里,面积仅0.112平方公里。这个无人居住的小岛,却在粤港澳气象合作中,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粤港澳的气象合作基本上没有。改革开放,让粤港澳三地气象部门有了尝试性的民间接触。
1982年11月,时任国家气象局局长邹竟蒙途经香港时,时任香港天文台台长费愨(Mr.John Edgar Peacock)向邹竞蒙探询在香港以南的岛屿上建立一个自动站的可能性。双方商定,自动站设备和维修更新所需器材由香港方面负责,自动站址的建设由广东省气象局负责,安装和定期维修由双方派员共同完成。
1983年,国家气象局向外交部、总参谋部和公安部去文请示在广东省担杆列岛建立一个自动气象站,获得批准。国家气象局指示广东省气象局预先做好会谈方案。同年,国家气象局和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了粤港合作会谈方案,拉开了粤港澳气象合作的序幕。
1985年7月11日7时30分,广东省气象局与香港天文台宣布,提前1个月在珠江口的黄茅洲建立了粤港合作第一个自动气象站。当日20时,黄茅洲海岛自动气象站正式运行。
历程:30载风雨同行树立合作典范
“黄茅洲自动站的维护工作很艰苦。”广东省大气探测中心高级工程师杨志健说。他去过黄茅洲大约有6次,是属于上岛较多的技术人员之一,最近一次上岛是去年9月。由于岛上渺无人迹,黄茅草丛生,他们每次都是自带镰刀,一边割草,一边向自动站挺进。
“不过,现在上岛的条件已经比最初好了很多。”杨志健说,现在去岛上维护气象仪器,他们都是和香港天文台同行一起乘坐香港政府飞行服务队的直升机去的。
最初上岛唯一的方法是租用渔船。黄茅洲并没有供船停泊的码头,上岛时还要由船跳上岸边湿滑的岩石,据说曾经有人差点儿失足掉入海中。
黄茅洲海岛自动气象站自建成以来,就成了监测珠江口外、香港以南海面重要天气的“前哨站”。粤港气象部门从合作中尝到“甜头”,合作领域越来越广泛。1994年,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台正式加入粤港澳气象合作。三方一致同意,加强合作建设,完善珠江三角洲综合自动气象站探测网,加强资料交换,加强科技和人员交流合作。1996年6月,第一届粤港澳气象业务合作会议在深圳召开。
“香港和澳门同行的言谈举止非常优雅。”广东省气象局局长许永锞说,多年的互相交流访问,让他对香港天文台和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有了美好的印象。他曾不止一次地对他的同事讲,要向香港和澳门的同行学习,学习他们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持之以恒的研发精神、精益求精的做事态度、和谐快乐的工作氛围。
友谊在30年风雨的考验中历久弥新。自香港和澳门回归后,三方的气象合作更加顺畅。2010年11月,在广州亚运会马术比赛中,广东省气象局专门从香港天文台引进“暑热压力测量仪”技术,香港天文台还派出李国麟博士进行现场指导。2011年8月,深圳大运会期间,中央气象台、广东省气象台、深圳市气象台、香港天文台进行了四方天气视频会商,共同为大运会开闭幕式提供气象保障。
2013年1月,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沈晓农在第18届粤港澳气象业务合作会暨第27届粤港澳气象科技研讨会上说:“30年来,粤港澳气象部门开展了多方位的业务合作,大大提高了三地气象观测、预报和服务能力,共同为大珠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为中国区域气象合作树立了典范。”
前景:共用世界眼光造福大珠三角
2012年3月,中国气象局和广东省政府在京签署《关于加快气象现代化试点省建设合作备忘录》。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在谈到将广东列为试点省时特别指出,粤港澳气象合作已成为气象开放合作的品牌,为全国气象部门改革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他希望广东能瞄准世界气象科技发展前沿,继续深化粤港澳合作,争取为全国创造新经验。
广东的定位始终离不开港澳,这是地缘所定,也是国家政治大局所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原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谈到粤港澳合作时,希望要以“世界眼光”谋划共建大珠三角都会圈。他对气象工作也提出要建设“世界先进、中国特色、广东风格”的气象现代化,要“继续提高预报水平,努力造福社会”。
2011年,粤港澳气象部门合作共建的“大珠三角天气网站”正式启用。2012年,依托粤港政府合作联席会议,广东省气象局与香港天文台签署了《数值天气预报技术长期合作协议》,依托《粤澳合作框架协议》,珠澳合建天气雷达项目启动。三地合作共建的闪电定位观测网已初步形成。三地联合编制《粤港澳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广东省政府还专门组团赴香港学习以预警信号为导向的高效联动应急管理机制。粤港澳气象建立的长期交流合作机制正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粤港澳三地受同一天气系统影响,各种气象灾害特别是台风、暴雨影响频繁。三地气象部门表示,将继续加强公共气象服务、应对气候变化、区域数值预报、自动站建设、数据共享、灰霾监测预警以及南海海洋气象业务的合作和交流,为大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让粤港澳气象服务成为中国气象向国际社会展示的一张亮丽名片。
(责任编辑:颜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