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记者 张静 冯子晏 叶芳璐
“市委、市政府提示您:9月3日阅兵活动期间,本市相关道路实行临时交通管制,部分公交线路和地铁运营进行调整,请提前安排出行计划,感谢您理解与配合!”距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以下简称纪念活动)举行还有四天,8月31日,北京市民纷纷收到这样一条重要提示信息。
这是北京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以下简称预警中心)通过全网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发布的市委、市政府温馨提示。有市民感叹:“这个提醒好及时,出门前要记得查阅好线路再出发。”
正是一句句的贴心提示、一次次的全盘统筹和一步步的扎实推进,才使得预警中心擎起预警信息发布大旗,做好决策者和市民的“消息树”,全力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
完善体制机制 打造预警信息发布核心
在纪念活动期间,预警中心共发布气象类预警及解除信息15次。其中,高温预警信息2次、暴雨预警信息5次、雷电预警信息8次;另外,代发区县橙、红色暴雨预警信息2次,受众人数上千万。
信息发布流程顺畅,受众的广度和使用信息的效果进一步提高,离不开预警中心完善的体制机制,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离不开相关单位和部门的帮助。
早在2008年,北京市政府就依托市气象局业务平台初步建立北京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2011年3月,市政府依托市气象局组建预警中心。2012年7月21日至22日,北京市出现特大暴雨灾害,预警信息时效性、覆盖面、通俗性等引起了公众和媒体的不满。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要求研究解决预警信息发布能力不足的问题,从体制机制和硬件入手,加快预警中心建设。同年,北京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有关工作的意见》。
201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应急能力的意见》《北京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相继出台,这为预警中心的成立再次指明了方向。同年7月15日,郭金龙在听取专题汇报后当即指示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研究解决预警中心机构、编制和整改措施等问题,加快建设预警中心,尽快发挥预警效益。
“加快建设市、区(县)两级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立畅通高效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在2013年12月17日召开的全市气象现代化会议上被确定纳入全市气象现代化建设任务中。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北京市市长王安顺对此高度重视,并表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是提升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要提高气象预报预警水平,推进预警系统平台建设,改善气象发展基础条件。
“用脑、用心、用劲。”2014年8月29日,国务院应急办副巡视员陈胜评价预警中心建设工作。10月20日,国务院应急办主任陈建安在肯定预警中心建设初步成果的同时指出,要把及时、准确、有效的预警信息送给每个公众,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预警信息带来的实惠。
赶出加速度,创出新天地。2014年,预警中心正式成立,挂靠在市政府办公厅,新增编制由办公厅管理,机构由市气象局代管,业务以气象为支撑。预警中心建设已连续两年被纳入北京市政府重点工作,纳入督察考核。
2015年2月2日,《北京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项目建议书》获市发改委批复。部分相关建设内容也已被列入2015年市政府折子工程进行督办。9月7日,北京市发改委正式批复预警中心项目初步设计概算,预警中心项目正式进入建设阶段。
预警中心的成立尽管经过了无数“漫长的岁月”,但预警发布业务渐入正轨。
整合需求资源 拓宽预警信息发布覆盖面
7月11日至14日,京城持续高温。预警中心根据天气情况在第一时间发布了温馨提示、高温黄色预警信号。12日5时55分,市气象台升级高温预警为橙色,预警中心第一时间通知腾讯大燕网,首次通过QQ弹窗、北京政务网站“首都之窗”发布预警信息。
这一次,预警信息能够顺利通过互联网发布,得益于预警中心与相关单位的沟通与合作。5月12日,预警中心和北京腾新科技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6月,预警中心与北京政务网站“首都之窗”实现对接。 “这是预警中心加快建立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简化审批环节,形成快速、稳定、有效的沟通合作机制,建立健全预警信息即时插播制度尝试的有效实践。”预警中心主任崔继良说。
高温刚过,7月15日,北京迎来了连续多日间断性的降雨,预警中心也开启了异常繁忙模式:“接收-确认-信息编辑-短信发送-‘北京服务您’APP发送-一键式平台发送-电话确认-微博发送-微信发送-预警塔发送-国突监控-预警记录”等十多个发布环节,值班人员的熟练操作保障了降雨预警信息及时准确的发布。
“北京服务您”是北京市面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的APP,能够同步对接所有类型预警信息,能够面向用户进行实时推送。
预警中心还积极利用广播电台、歌华有线、移动电视等公共媒体向市民发布全市性预警及提示信息。对于特殊区域或特定人群,预警中心依托区域短信、部分可控显示屏和专业部门预警信息发布资源统筹发布全市或区域预警及重要提示信息。每到灾害可能发生或出现高影响天气时,郭金龙、王安顺都亲自部署,要求做好预警信息发布工作,借助各种手段,把预警信息和应对措施向社会发布,提醒指导做好防御。
高温预警、降雨预警、重要提示……目前,预警中心共发布包括气象、地震、洪水、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环保、交通、安全生产、公共卫生等18种45类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和重要类提示信息。
此外,北京市还先后出台《“北京服务您”应急信息发布管理暂行办法》《北京市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发布工作方案》《高级别气象类预警的发布流程》《重要提示信息发布流程(天气类)》《温馨提示信息发布流程(天气类)》,为首都预警信息的统一发布、权威发声打下了坚实基础。
加强平台建设 推进预警信息发布一体化
“9月4日16时,发布暴雨蓝色预警信号:目前,本市已经出现中雨,局地暴雨,预计4日傍晚到夜间降水仍将持续,大部分地区累计雨量可达50毫米,请注意防范。山区及浅山区注意防范地质灾害。”9月4日,在经过审核、解析、编辑、审核入库、产品制作、首席签发等环节后,预警中心值班人员石锋在北京市预警一键式发布平台将此信息发布出去。
石峰说:“要及时准确将预警信息发送给社会不同人员和部门,除了这一平台,12379预警短信发布平台也是常用的预警发布手段。”
据预警中心副主任李津介绍,12379预警短信发布平台承担着预警中心面向所有决策用户发布预警信息的重任,因此保障信息的准确、及时和有效最为关键。
随着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气象服务需求的增多,预警中心平台建设也在不断升级改造中,简化发布程序,降低发布成本,扩大发布效果。12379预警短信发布平台完成了对决策用户的重新整理和分组,气象预警能够从北京地区短时临近天气监测一体化平台(VIPS)直接到达“北京服务您”的后台。此外,预警中心已完成VIPS与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以下简称国突平台)的业务对接,实现了市、县两级的气象类预警信息及时、快速地录入“国突平台”。
目前,预警中心共有“北京服务您”、北京市预警一键式发布平台、12379预警短信发布平台、国突平台、预警发布传真平台等五个平台。“考虑到预警业务未来发展,今年年底,预警中心将以工程信息化项目为契机,完成对现有业务平台的整合、升级改造工作,做好预警发布一体化平台建设。”崔继良说。
不仅如此,在预警中心的支持下,区县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也在大力建设中,朝阳、海淀、延庆、怀柔、顺义、平谷等区县预警分中心都已获当地政府批复建设。
“预警信息发布与城市防灾减灾密不可分,只有保证预警发布系统运作常态化,才能保证遇突发事件时预警发布系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预警中心要进一步从预警信息发布全覆盖、操作流程规范性、发布及时性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通过建立有效评估机制、拓宽信息发布渠道、优化发布平台等方式,不断完善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北京市气象局局长姚学祥表示。
从准备、筹建,到步入正轨,从冬天到春天,再到炎夏,预警中心成立半年多来不断“成长”,这一新生的朝阳,在各相关单位和部门的呵护下,光芒将越来越璀璨。
(责任编辑:张林)